在剛剛結束的平昌冬奧會上,中國北京再次用8分鐘驚艷世界。在這短短的8分鐘里,智能機器人操作的24面冰屏、與輪滑演員精準互動的視覺技術、兩只身著石墨烯服飾的憨態可掬卻又靈活自如的大熊貓,中國用高科技的手段向世界朋友發出盛情邀請。 還記得十多年前,在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用紅燈籠、茉莉花等中國元素,展示出燦爛的傳統文化和歷史文明。兩個8分鐘,可謂穿越5000年,從展示傳統文化到炫出最新科技,如今,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秀出更多科技感。 那么,中國科技實力是否已在海外充分展示,給世界朋友留下深刻印象?筆者隨意詢問了兩位在華工作兩年之久的外國朋友,他們對中國的第一印象仍是“功夫”“孔子”,而對中國在航天、通信、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成就知之甚少。 兩位外國朋友的主觀認知與一份統計報告中得來的客觀數據不謀而合。日前,一份由中國外文局發布的《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顯示,海外認知度前100名的漢語詞匯中,僅有15個經濟科技類詞匯,少林、春節、陰陽、孔子等中國傳統文化類詞匯仍是海外對中國的主要印象。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增強,中國節日民俗、先賢思想、傳統美食等越來越深刻地為世界民眾所認知,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話語方式也正在悄然影響、改變著世界。與此同時,與中國近年來科技創新的“井噴”式發展相比,海外對中國科技成果的認知并不與之匹配。因此,在展示中國魅力的同時,別忘了給“中國味兒”加點新料。 如今,中國科技創新水平邁向國際第一方陣,領跑并跑日益增多,并在若干領域開始成為全球的創新引領者。以蛟龍、天眼、悟空、墨子、慧眼等為代表的重大創新成果相繼問世,中國科技飛速發展的“東方密碼”令世界著迷。 中國技術創新風潮正在引領著全球科技市場的變化,越來越多人不再去“硅谷朝圣”而是選擇來“東土取經”。中國在大力投入科技創新的同時,更加注重總結創新經驗,宣傳科技成果,不斷拓展國際科技合作。目前,與中國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的國家已經達到158個,參加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超過200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多元化創新版圖中日益重要的一極。 如科技部部長萬鋼日前所言,科技外交成為國家總體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中國科技,既有像超算、航天這樣“高精尖”的大工程,又有像支付寶、共享單車這樣“巧而美”的新發明。我們既要在國際交流的專業舞臺上展示中國科技風采,還要讓中國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更多海外朋友所看到、用上、記住。讓“中國味兒”更有“科技感”,讓更多人記住新時代的中國味道。 |
相關閱讀:
- [ 05-10]熙熙攘攘的大巴扎透出“中國味道”
- [ 11-23]陜西女孩泰國教漢語:讓洋學生愛上“中國味”
- [ 04-01]外賣王、國菜……那些走出國門的“中國味道”
- [ 11-03]APEC透出的那些濃濃"中國味兒"
- [ 08-31]專家詳解希拉里訪問南太平洋島國 針對中國味濃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