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8日,梁奉恩在保護區內檢查一處遠紅外攝像機。
又一個嚴冬,中俄邊境老爺嶺白茫茫的林海雪原一片寂靜。一天,久居山中的梁奉恩在房后的林子里發現一串清晰的東北虎腳印,待他俯身拍照時,傳來一聲虎嘯。在山林里住了一輩子的他突然警覺起來:這只虎就在附近。
在黑龍江省綏陽林業局暖泉河林場,梁奉恩外號“梁炮兒”:一是說他槍法準,二是說他膽子大。20世紀70年代,老梁就是當地有名的獵人,“野兔、野雞啥的,一打一個準”。那時,中國東北地區大規模林業生產仍在進行,老梁和其他獵手很少去想,這些林木和動物也是東北虎賴以生存的家園和給養。當林子里動物越來越少的時候,虎嘯聲也隨之遠離。之后,他們手中的獵槍被收繳,捕獵野生動物被嚴令禁止。
2004年,老梁被綏陽林業局推薦給世界自然基金會正式成為東北虎巡護員。老梁繼續上山,對“山上任何稀奇古怪地方都熟悉”的他帶著GPS,沿著東北虎等野生動物的遷徙通道行走,一邊走一邊查找它們的活動蹤跡,再認真做好記錄,最多一天他徒步走了42公里。
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黑龍江片區內,離老梁約200公里的東京城林業局,也有兩位東北虎巡護員——張鑫和陳建。他們都是“林三代”,大學畢業后就回到祖父和父親工作的地方,接過接力棒,在保護東北虎的一線默默奉獻。這是一份寂寞的工作。在同齡人紛紛走出大山的時候,他們選擇回到家鄉,拿上礦泉水和面包,穿上行軍鞋、背上GPS加入到保護東北虎的隊伍中。“沒想太多,就是覺得應該為保護動物、保護生態盡自己的力量。”
近年來,在張鑫和陳建負責巡護的林區,經常能看到東北虎和其他珍稀野生動物的蹤跡,架設在樹林里的遠紅外相機也越來越頻繁地拍攝到這些動物的影像,這讓他們感到很自豪。90后的張鑫一邊仔細查看雪地上的動物腳印,一邊說:“我從小就對林區有感情,也很熱愛野生動物,當東北虎巡護員對我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1月18日,梁奉恩帶上自己的愛犬準備繼續進山巡護。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1月18日,梁奉恩手持GPS在保護區內巡護。 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1月18日中午,梁奉恩在保護區內巡護時吃自備干糧。 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這是梁奉恩每次巡護的必備品,在遭遇野生動物時用于自救(1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1月18日,梁奉恩(左)和妻子以及愛犬在自家房前合影。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1月18日,結束一天巡護工作的梁奉恩回到自己的小平房內。 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梁奉恩在自己的小平房內整理巡護物品(1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1月18日,梁奉恩在保護區內巡護。 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1月18日,梁奉恩(左)在參加當地法院有關保護生態的法律宣傳活動。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1月16日,張鑫在展示他們在林區巡護過程中摘除的獵套。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1月17日,張鑫(右)和陳建在林區巡護時摘除一個套取野生動物的鋼絲獵套。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1月17日,張鑫(右)和陳建在林區巡護過程中查看一處遠紅外相機拍攝的資料。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1月17日,張鑫(左)和陳建在林區巡護。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1月19日,張鑫(右)和陳建在林區檢查一處架設在樹上的遠紅外相機。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1月19日,張鑫(前)和陳建在林區巡護。 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1月17日,張鑫(左)和陳建在林區巡護。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1月17日,張鑫(右)和陳建在林區巡護過程中發現野生動物腳印。 新華社記者 王凱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