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5日電(何凡 游蘇杭 唐笑陽)放眼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我國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宏觀經濟實現穩中有進,經濟結構出現可喜變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里哪些數據讓人眼前一亮?哪些數據體現了中國經濟新氣象?看看這組動圖就清楚了。
這是經濟實力躍升的五年。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以GDP為例,2017年經濟增速為6.9%,經濟總量達到827122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特別是在世界經濟版圖中,中國經濟的貢獻與日俱增。五年來,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比重從11.4%提高到15%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指出,中國經濟向世界亮出一份穩中向好、好于預期的成績單。6.9%的GDP增速,是我國經濟年度增速自2011年下行以來的首次回升,宏觀趨穩、微觀向好。
這是經濟增長開始轉向以消費驅動為主的五年。
不僅僅是總量提升,在諸多細分領域,我國經濟筋骨都悄然變強。
——服務業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提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消費貢獻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務業比重從45.3%上升到51.6%,成為經濟增長主動力。數據折射出我國已經從過去的主要依靠工業拉動轉為工業、服務業共同拉動。
——對外開放向縱深推進。五年來,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結構優化、規模穩居世界前列。設立上海等11個自貿試驗區,一批改革試點成果向全國推廣。2017年進出口增長14.2%,實際使用外資136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這是經濟領域微觀活力不斷增強的五年。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7年,工業增速回升,企業利潤增長21%。通過積極穩妥去杠桿,控制債務規模,增加股權融資,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連續下降,宏觀杠桿率漲幅明顯收窄、總體趨于穩定。
國企國資改革扎實推進,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兼并重組、壓減層級、提質增效取得積極進展。國有企業效益明顯好轉,去年利潤增長23.5%。
這是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的五年。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全面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健全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中央財政五年投入專項扶貧資金2800多億元。我國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易地扶貧搬遷830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深入推進產業、教育、健康、生態扶貧,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這是新動能不斷加強的五年。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在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產能基礎上,以鋼鐵、煤炭等行業為重點加大去產能力度,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予以支持,用于分流職工安置。退出鋼鐵產能1.7億噸以上、煤炭產能8億噸,安置分流職工110多萬人。因城施策分類指導,三四線城市商品住宅去庫存取得明顯成效,熱點城市房價漲勢得到控制。
這是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的五年。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創新生態,形成多主體協同、全方位推進的創新局面。各類市場主體達到9800多萬戶,五年增加70%以上。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兩倍,技術交易額翻了一番。我國科技創新由跟跑為主轉向更多領域并跑、領跑,成為全球矚目的創新創業熱土。
“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升供給體系質量,關鍵還是靠創新。”李偉說,“不破則不立,不降則立而不穩,‘破’‘立’‘降’是實現發展動能轉換和提高發展質量的內在要求。”
這是民生持續改善的五年。
一系列惠民舉措密集落地,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
五年來,城鎮新增就業6600萬人以上,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
五年來,居民收入年均增長7.4%、超過經濟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
五年來,社會養老保險覆蓋9億多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5億人,織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
五年來,棚戶區住房改造2600多萬套,農村危房改造1700多萬戶,上億人喜遷新居。
這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五年。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削減44%,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中央政府層面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減少90%,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壓減74%,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大幅減少。
今年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在全國推開“證照分離”改革,重點是照后減證,各類證能減盡減、能合則合,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大幅縮短商標注冊周期。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再壓減一半。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決不允許假冒偽劣滋生蔓延,決不允許執法者吃拿卡要。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使更多事項在網上辦理,必須到現場辦的也要力爭做到“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