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全球招募人才 人工智能企業“大家社區”的楊洋說,人工智能的三個基礎點,一是算法,包括深度學習,二是大數據,這是人工智能的支撐,三是運算能力和硬件,“這幾個方面的人才需求都很旺盛”。 人工智能行業到底缺少什么樣的人才?馮海洪認為,一是一些邏輯算法方面的人才,做底層技術算法研究;二是基于一些核心技術平臺如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線上云端能夠使用的人才,基于平臺開發的人才;三是大數據人才,人工智能產品基本都涉及數據分析、處理;四是人工智能硬件產品人才,對新的終端產品有所了解,比如機器人、手機等。 中德新松教育科技集團管理咨詢部部長楊濤認為,人工智能領域不再是需要單一型人才,而是需要有交叉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稀缺的人才主要分布在北京等少數大城市中。一些企業反映,現在三線城市基本招不到人工智能人才,招到也留不住,一些企業只能招實習生,靠帶新的方式培養人工智能人才。 為了破解人才招募難題,一些企業把視野放寬到“全球”。如科大訊飛展開招募國際頂尖人才的“春曉行動”,在美國硅谷、加拿大多倫多等AI人才匯聚的地區設立實驗室、辦事機構等?!叭瞬诺恼心?,不能僅僅局限在國內。”江厚軍說。 “人才培養還在摸索” 據專家介紹,目前國內有37個高校設立了智能科學學科(即AI方向的學科),7個高校成立了機器人學院,60余個高校在建機器人專業。不過,對于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無論高校還是企業都存在困惑。 目前,多個高校開始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息學院成立了人工智能英才班。 行業內的“領頭羊”企業,成為聯合高校培養人才的生力軍?!拔覀冊谌珖械拿?、國際名校都設立了聯合實驗室,一些優秀的研究生畢業以后直接進入實驗室工作,更快速地對接企業的研究課題,能夠更快速地培養自身的人才隊伍。”江厚軍說。 據介紹,科大訊飛和清華大學的聯合實驗室中,“訊飛醫療機器人”首次參加全國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取得了465分的高分,通過考試;科大訊飛和哈工大成立的聯合實驗室中,完全“本土培養”的專家,已成為國際知名的人工智能專家。 科大訊飛和高校的合作還提前到了本科生階段?!拔覀兒蜄|北大學等全國20多所學校開展合作,這樣學生畢業以后就能夠進入企業直接工作?!苯褴娬f。 不過,對于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無論高校學者還是企業的負責人,都認為存在多方面困惑,一是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培養方案等尚無統一標準。 東北大學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國內985高校首個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院,由東北大學、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和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組建?!半m然到處都喊著要人才,但機器人專業是新設立的,到底從什么方向培養,學生需要什么技能,大家都還在摸索。面向未來到底培養出的學生適不適應社會需求,也有很大的風險。”張云洲說。 據了解,現在已經成立了全國機器人工程專業的教育聯盟。目前在建機器人專業的60多個高校,已經在聯合交流討論如何培養人才。 安徽省信息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裁祁東風認為,人工智能產業剛剛起步,不僅是新型產業,也是邊緣科學,基本定義還在完善之中,其中不乏泡沫,產業的發展方向也尚不清晰。 二是頂級人才往企業流動,專任教師不足。一些從業者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目前人工智能頂級人才都在企業之中,工業界挖走了很多學術界的人才。這種情況不僅限于中國,在硅谷等也存在。“我們學院,專任教師比較少,目前采取的是和信息學院、計算機學院等聯合培養模式?!睆堅浦薇硎?。 三是校企結合模式在體制、經費方面存在制約。學?,F有的專業、知識體系比較單一,如機械、電氣、軟件專業,還是各學各的,需要企業的參與,但企業如何參與,怎么獲得合理回報,還存在體制障礙。 楊濤說,其所在的中德新松教育科技集團已開辦了多期“工業機器人應用工程師”培訓班,參與短期體驗、培訓的達五六千人次,100多人獲得了認證工程師證書。集團還計劃跟中高職、本科高校合作,共建專業、學院等,從起始年級開始培養機器人領域的操作、維護維修工程師,以及具備機械設計方案、軟件設計方案、集成方案的設計師等。目前這些領域就業前景看好,在遼沈地區,系統集成設計師、軟件設計師等月薪上萬元,南方收入更高。 但問題同樣存在?!俺扇硕唐谂嘤柊?,雖然目前效果不錯,但真正培養行業所需要的綜合性人才,還是希望跟學校合作進行學歷教育。不過在學費不可能大幅上漲的情況下,目前這方面學校經費有限,開展相關學歷教育很困難。我們也開展了一些合作,目前進展比較慢。”楊濤說。 “現在我們有新松機器人作為實踐基地,有德國的學校、師資,有新松機器人工業聯盟的聯盟單位,有專家,但要探索‘企業主導、政府推動、學校參與’的聯合共建混合制學院模式,既沒有相關的政策,也沒有獲得國家補貼的可能性。”楊濤說。 |
相關閱讀:
- [ 02-24]美報告: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吸金額”超過美國
- [ 02-24]張藝謀:人工智能將參與平昌冬奧閉幕式“北京八分鐘”
- [ 02-22]科學家預測: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會有哪些新趨勢
- [ 02-09]對人工智能挑戰,中國人最為樂觀
- [ 02-07]閩將試點建設無人駕駛公交線路 并逐步推廣應用
- [ 02-01]偽概念催生人工智能行業泡沫 2018年或迎大洗牌
- [ 01-31]直播答題遭人工智能“搶錢” 平臺變換題型應戰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