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還寒話“春捂”(健康關注) 《黃帝內經》提出“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季,特別是早春之時,萬物發陳,陽氣升發,冷暖氣流交鋒,雖然氣溫漸漸轉暖,但畢竟冬日的陰寒之氣仍占據相當重要的方面,人們常用“春寒料峭”形容春季的寒冷。 為什么要“春捂”? 民間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諺語,說的實際上就是“春捂”。春季天氣時冷時暖,溫差較大,時有超出人體適應和調節的范疇;氣溫驟降后,如遇長期綿延陰雨,更導致氣溫難以回升。此時,如過早脫掉棉衣,機體難以適應,就會導致抗病能力下降,病邪趁虛而入,易引發各種病毒性感染,如病毒性皰疹、咽峽炎、流行性感冒、禽流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花粉癥等,也有可能導致舊病復發。 不同人群“春捂”各有側重 老人保護好關鍵部位。老年人特別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更應注意“春捂”。因為,這部分人群多數有基礎疾病的存在,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高血壓病、腦卒中、糖尿病、腦缺血性改變、慢性胃腸炎等,致機體抵抗能力下降,對外界的反應性下降,對外界氣溫的敏感性也降低。有時已經很熱或很冷了,這部分人群仍未見反應,導致疾病產生,所以老年人群對“春捂秋凍”要有特殊的理解,適時增加衣物。尤其有些老年人群代謝率低下,即使是在三伏天,仍著棉衣、蓋棉被,還覺手足寒涼,這類人群更不可早脫棉衣。 如果有慢性腦供血不足、腦卒中等腦部疾病的老人,平素就有頭重、頭暈、行走不穩,應注意頭部保暖,避免冷風直接吹向頭部,引起血管收縮加重病情。對于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老人應注意前胸后背的保暖,防止誘發舊病。對于有糖尿病足和糖尿病下肢神經病變以及痛風病患者要保證足部溫暖。如果中醫辨證屬虛寒性體質人群可適當進食溫補性食物,如大棗、桂圓、韭菜、牛羊肉等。 小兒適時判斷及時增減。對于學齡前兒童,可以按“春捂秋凍”和“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的原則來做,但由于小兒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機體代謝旺盛,應根據小兒適時情況做出判斷。例如,常常感知一下小兒的手腳溫度、鼻尖溫度和用手摸摸小兒背部是否溫暖、有無出汗。如果背后出汗,說明小兒穿多了,或者小兒正在運動,要減少衣服穿著;如手腳冰冷,則說明小兒穿少了。 總之,小兒以偏涼好養,過熱易導致小兒的抵抗力下降。但對于體質偏弱易感冒的兒童,或總是反復上呼吸道感染、進而誘發復發性哮喘的兒童,要注意受寒后抵抗力下降誘發舊病。對于該類兒童,不應過早脫冬裝。此外,春天是兒童流行性疾病高發季節,如水痘、腮腺炎、風疹、急疹、麻疹等,所以更要注意避風寒。 女性注意下半身保暖。從中醫陰陽理論上看,女性屬陰,因此陽氣對于女性十分重要。現在很多女孩子喜歡穿露臍裝、低腰褲,這樣容易使小腹部、腰骶部著涼,導致血行不暢、手足冰冷、面部長斑等。女性生殖系統是最怕冷的,所以下半身著涼容易導致痛經、性欲淡薄、宮寒不孕、白帶增多、盆腔炎癥、腰骶酸痛等病癥。有些女性非常怕冷,但又愛美,所以要兼顧好,春天不要過早脫衣展示身材,保護好自己的腰骶部、膝部、小腹部。 總之,“春捂”主要適應體弱、機體自身調節能力差、適應能力不強的人群,這類人群對外界的變化不能作出恰當調整,因此需要適當程度的“春捂”,“捂”得程度應以自身感覺溫暖,又不出汗為宜。但也不可捂的太過,動則汗出,傷津耗液。古人對于“春捂”曾有“春凍未泮,下體寧過于暖,上體無妨略減”之語,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也不可拘泥照搬,應根據個人情況增減衣物。 春天如何養護身體? 《黃帝內經》中說到:“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根據這段話的“天人合一”養生觀點,春天應該是陽氣升散、萬物郁郁蔥蔥、蓬勃向上的季節。此時,人們應該晚睡早起,在室外穿寬松衣物大步行走,不要過分約束自己的性情,使得肝志內生。因為春天對應肝,肝氣應順暢、調達,不要過分壓抑它,也切忌因怒而升發太過,這就是春天情志養生的道理。 在飲食方面,春天的飲食應清淡,以吃植物的嫩芽、應時蔬菜為主,從而達到滋肝養肝、調達肝氣的目的。 春天同時也是最適合做戶外運動的季節。因為經過冬天的休整(相對運動較少),天氣轉暖,艷陽高照,適應春氣的生發,可以多去戶外踏青、登山、郊游,沐浴陽光,呼吸新鮮空氣,使心曠神怡。 (蔡圣朝 作者系安徽省名中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
相關閱讀:
- [ 03-08]“關愛女性健康生活”公益講座在九日臺音樂廳舉行
- [ 03-05]國際金融機構紛紛點贊中國經濟:經濟發展穩定 市場日益健康
- [ 03-04]全國政協委員駱沙鳴建議:抓緊補齊心理健康服務短板
- [ 03-01]守護1070戶家庭健康的人
- [ 02-13]稅優健康險陷尷尬境地:試點一年多保費僅1.26億
- [ 01-25]福建衛生健康事業交五年成績單 網友曬健康獲得感
- [ 01-23]五險一金沒變六險二金 補充性保險不具法定強制性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