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顯著特征與理論突破
2018-03-13 15:55:40??來源:紫光閣網 責任編輯:林晨 房小奇 |
分享到:
|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成為西方經濟學學術訓練的“實驗室”,成為西方經濟學概念的“跑馬場”,一些人不加分析地用西方主流經濟學概念來隨意“裁剪”中國豐富的實踐素材。 比如說,如何解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經濟發展成就?有觀點認為,是源于遵循西方的經濟學理論,其中,也走了一段彎路,恰是由于沒有很好地貫徹西方經濟學理論;也有觀點認為,是源于市場化推進,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由于市場化改革不徹底。還有種觀點認為,是充分利用了比較優勢,即我國豐富的、低成本的勞動力。事實上,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依靠比較優勢實現長期的成功目標。而中國經濟發展的偉大成功,不僅體現在對西方的追趕,還體現在對西方的超越。如果用比較優勢理論解釋中國的奇跡,必然面臨一個問題:隨著未來傳統比較優勢的消失,中國有可能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無疑,這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偽命題。可見,比較優勢理論無法完整地解釋中國的全面崛起和復興,或者說,只能解釋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上半場”。 在實踐中,我們逐漸意識到,改革,走的是前人從來沒有走過的路,不能簡單地用西方的經濟學理論,去任性地評判當前的中國問題或者理解當前的中國宏觀政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學的西方化、食洋不化甚至是奴化等現象得到了顯著扭轉。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真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首次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五年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性概括。可以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確立,意味著我們收獲了中國經濟學理論的巨大進步,也更意味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世界價值和全球意義。從世界和全球角度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在經濟學上為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發展、為解決全人類命運問題提供了中國理論和中國貢獻。 相比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最顯著的特征和理論突破,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是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證,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最核心、最本質的特征。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辦成了多年沒辦成的大事,解決了多年來沒解決的難題,從根本上說,是源于黨統領一切,協調各方。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最為核心、最為本質的理論,是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超越。在西方經濟學里面,只講市場與政府的替代關系,甚至將私有化視作市場經濟的天然屬性,片面強調市場機制的萬能作用。按照西方經濟學的邏輯演繹,越是小政府,市場越發達,經濟發展越好。 在我國,黨堅強有力的領導是政府發揮作用的根本保證。正是有了這一保證,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實踐中交出了令世人驚嘆的“優秀成績單”。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偉大成功,突破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對市場和政府的認知,也驗證了200多年來西方理論的局限性。因此,中國經濟發展成功實踐所確立的榜樣,不但讓一度流行世界的西方經濟學理論失去市場,更讓來自西方的各種偏見和教條現出原形。 反觀西方社會之亂,就是因為缺乏強而有力的領導力量,從而導致社會信任度不斷下降。政黨較多、黨派林立,西方政黨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難以達成共識,為利益而反對,為反對而反對,不敢作為也無力作為,社會分歧加大甚至出現撕裂,由此陷入動蕩和發展低迷。 第二是體現在新發展理念上。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非常強調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拓展了新的實現路徑。同時,新發展理念對西方主流經濟學也是重大的突破。西方的經濟學重視增長而忽視發展。發展和增長是不同的概念,發展強調的是最優的增長、有質量的增長、結構性優化的增長。因此,新發展理念是更有質量、更有效率、更為公平的增長。十八大以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節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又明確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破解發展難題、突圍發展困境、厚植發展優勢再次找到突破口,也為中國特色現代化找到了一條新路,極大地拓展了中國特色現代化的現實路徑。現在,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形成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中等收入群體,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0%以上,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正是有了這些發展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有力推動我國發展不斷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續方向前進,也標志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 第三是突出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是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為人民所共享,讓更多的人有獲得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與此相反,西方主流經濟學單純片面強調和追求利潤最大化,結果導致在微觀上一些企業忽視甚至侵害社會發展,逐利而忘義。同時,片面強調微觀上的利潤最大化,容易形成生產與需求的矛盾、生產與需求的脫節,在宏觀上加劇產業空心化,助推經濟發展脫實向虛,對經濟泡沫化和杠桿化推波助瀾。結果是,企業利潤越來越高,而國家經濟發展風險越來越大。中國經濟發展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強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的統一。正是有了這種統一,才避免了西方經濟中不斷演化出的各種危機,克服了經濟發展中的巨大波動,真正實現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由此,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可以確保發展更為實在、更為長遠,真正實現經濟行穩致遠。因此,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對西方經濟學微觀理論的顛覆和重構。 第四是堅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西方是現代化的誕生地。現代化無論從起源還是從發展來看,都是與“西方”息息相關。過去200多年來,現代化成為西方經驗的總結。事實上,西方只是現代化的先行者,并不是現代化的范本,更不是衡量其他國家現代化的標準。過去的現代化發展路徑受歷史局限,沒有更多樣本可以選擇,從而造成西方現代化的光環過于耀眼,西方模式成為唯一可以模仿的樣本。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發展中國家照抄照搬西方模式甚至依附于西方國家,失去發展自主性,進而落入發展失敗國家的行列。相反,我國在實踐發展中成功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避免了社會主義傳統模式的僵化,又在很大程度上摒棄了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弊病和缺陷。中國的實踐證明,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道路是多線式的,現代化不是“西方化”。從這個角度看,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并不在于它提供了現代化的“國際標準”,而在于它代表了一種信念,那就是堅持從國情出發、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同時以世界眼光和開放心態積極吸收借鑒一切有益經驗,走出了一條讓世界矚目的成功的現代化道路。 現在看來,西方的現代化是單線突破,不是全面的現代化和協調的現代化,所以,西方現代化過程中總是會伴生著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 實踐創新無止境,理論創新也無止境。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源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也必將伴隨中國改革的偉大實踐進程不斷創新和豐富發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必將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境界。(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工程首席專家) |
相關閱讀:
- [ 03-13]海外僑胞眼中的習近平
- [ 03-13]習近平六下解放軍代表團勾勒強軍路線圖
- [ 03-13]習近平的情懷 | 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 [ 03-13]盤點:習近平9天6下團組 跟48位代表委員交流 信息量太大了!
- [ 03-13]兩會期間,習近平參加了這場重要外事活動
- [ 03-13]習近平六下解放軍代表團,每次都提起這一話題
- [ 03-13]習近平會見韓國總統特使
- [ 03-13]習近平出席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