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4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對天文學有高度貢獻、英國著名物理與宇宙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逝世,不僅讓全世界學界損失了一名天才型的學者,也讓他生前的研究與故事再次成為全球焦點。但最讓無數粉絲好奇的一件事,是生前獲得無數榮譽的霍金,為何從未贏得諾貝爾獎(Nobel Prize)的殊榮?對此疑問,學界普遍認為,應該與霍金長年鉆研的“黑洞”(black holes)理論難以求證有極大關系。 出生于英國牛津的霍金,父母皆是牛津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Oxford)的高材生,父親法蘭克是一名醫學院的研究員,戰爭期間為躲避空襲才從倫敦搬往牛津郡鄉下生活。受到父親影響,霍金從小就是外人眼中“奇特的知識分子”。高中雖意外落選西敏公學(Westminster School),但在自己努力與老師的鼓勵,獲得牛津大學獎學金資助,17歲之時成為物理系的學生。 始終對于探索宇宙和天文感興趣的他,在成功拿到一等榮譽學士學位后,成為當時最知名的英國天文學者、劍橋大學教授弗雷德·霍伊爾(Sir Fred Hoyle)的學生,進入該校圣三一學院(Trinity Hall, Cambridge)就讀。正當準備在劍橋展開研究之際,醫生卻告知霍金,他罹患了一種罕見疾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俗稱“漸凍人癥”。 霍金的四肢、說話和行動大大受限,但在老師的鼓勵下,繼續他的研究,1965年以博士論文《宇宙膨脹的性質》獲得博士學位,開始他的“黑洞”研究之路。畢業后,先后在牛津、加州理工和劍橋大學任教,大膽的假設和計算,讓霍金的研究成果逐漸被外界接受,也使他的名氣愈來愈大。 霍金受到漸凍人癥的影響,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言語難以辨別、行動必須倚賴輪椅,在醫療器材、語音合成科技等儀器協助下,讓他能持續研究黑洞,并在網絡發達的今日,多次透過直播和社群網絡,發布各種新興研究與想法,讓霍金不僅是該領域的權威學者、更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科普學者之一。 曾獲得英女王贈勛(CBE)等多種榮譽的他,一生卻與諾貝爾獎無緣,學界認為,主要關鍵在于他的“黑洞”理論,天文物理眾多理論多半難以被證實,尤其有強大引力或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的黑洞,除非有方法能深入太空,親自見證霍金提出的論點,否則純粹在計算和推估下,不僅證實過程難上加難,也難被講求實證論點的諾貝爾獎所接受。 |
相關閱讀:
- [ 03-14]霍金曾坦言:希望在外太空死去 支持“安樂死”
- [ 03-14]霍金為什么偉大? 科普影響力無人能及
- [ 03-14]史蒂芬·霍金去世,他的這些經典語錄你聽過嗎?
- [ 03-14]霍金逝世享年76歲 被譽為愛因斯坦后最杰出理論物理學家
- [ 03-14]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 享年76歲
- [ 11-08]霍金再預言:人類會在2600年前消失 需尋新家園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