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再塑——向市場要潛力,向供給端要動力,向創新要紅利,中國經濟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過程中蓄積發展的磅礴動能 2018年的春運,因為高鐵“復興號”的加入,很多人的返鄉旅途變得更快捷舒適。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鐵路時速從40公里躍升至350公里,“中國速度”在一次次突破中展現著新時代大國崛起的成熟與自信。 84%的中國標準、50%的壽命提升、17%的人均能耗下降……美國《僑報》刊文稱,“純中國血統”的“復興號”亮相,標志著中國高鐵在技術創新、制造升級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并將成為中國高鐵“走出去”的主力軍。 與風競速,陸地飛行。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埋頭學習到超越引領,每一步跨越都標刻著中國制造的新高度,也見證著中國經濟發展動能的轉換。 曾經,低廉的生產資料、勞動力成為驅動中國這一“世界工廠”快速運轉的重要動力。 如今,隨著要素價格的上漲,面對13億多中國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現有的生產方式、生產能力和產業結構難以提供更高質量的供給。 建設現代化強國,中國需要建立一套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要求相適應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中國經濟煥發新活力、邁上新臺階。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根本要求,新時代的中國經濟開啟了一場全方位深層次的動力再塑。 ——向市場要動力,讓每個經濟細胞都成為創新發展的發動機。 “經濟發展的根本在于挖掘效率的潛力,核心是激活人的創造力。”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說,校正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要義。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堅決克服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缺位現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的關鍵,推動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改革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辦事“一枚印章管審批”,開展“三證合一”登記制度,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放管服”改革推動著一場從理念到制度的政府職能轉變。 “2017年杭州市新設立企業11萬家,其中85%是通過證照聯辦實現準入及準營。”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首場“代表通道”采訪中,杭州市市長徐立毅代表談到,浙江開展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 為企業松綁是催生市場活力的充分條件。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悖于激勵創新的陳規舊章,要抓緊修改廢止;有礙于釋放創新活力的繁文縟節,要下決心砍掉。” 大刀闊斧的改革極大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放水養魚”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中國經濟正在變換步法。”德國《商報》刊文指出,中國對經濟體制的一系列改革舉措,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會和激烈競爭,極大釋放了創新力。 ——向供給端要動力,解決要素配置扭曲,推動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實業興則國家興,實業富則百姓富。 要解決發展的結構性問題,轉換發展動力,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中國制造加速從“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這樣的畫面令人難忘:在唐山,北洋時期建立的老礦徹底關停,井口澆筑混凝土時,許多職工背過身去默默流淚;在佛山,環保“風暴”下一批企業被關停……去產能,無論對于職工、企業還是地方政府,都意味著一個個艱難的選擇。 越是艱難越向前。 五年來,在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產能基礎上,我國退出鋼鐵產能1.7億噸以上、煤炭產能8億噸、安置分流職工110多萬人。去產能改善了市場供求關系,也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了空間。 與此同時,新技術、新業態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創新新周期如期而至,通過創新提升優質供給,符合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方向的新產品不斷涌現。 “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發射、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建成使用、國產大型客機C919試飛成功……一件件“中國重器”讓世界刮目相看,成為享譽全球的“中國名片”。 高新區、自主創新示范區、創客空間、創新工場風生水起,開放式的創新生態系統正浮出水面,創新版圖更加遼闊。 當很多到過中國的外國人對網購、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等“新四大發明”大為贊嘆時,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說,美國科技公司開始模仿中國同行。 社會化大生產的突出特點,就是供給側一旦實現了飛躍性創新,市場就會以波瀾壯闊的交易生成予以回應。 據估算,新動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創新產生出巨大正向溢出效應。國際一些權威機構認為,中國創新能力快速提高,創新效率位居世界前列。 ——從人才中積蓄紅利,加速驅動模式轉變。 手機拍照就知道食物有沒有變質,掃一掃就可甄別麥子收割的成熟度……3年多時間,靠著百萬元級別起始資金,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鮑捷團隊率先實現量子點光譜技術的應用。 創業成功的背后,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發揮了功效:政府、學校、科研機構等推出扶持政策“組合拳”,使新技術、新材料落地有了“加速器”,創業團隊積極性極大釋放。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3月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實施股權激勵、實行成果轉化獎勵、破除人才流動制度障礙……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改革指向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努力形成人人崇尚創新、人人渴望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良好環境。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國正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千人計劃”“留學生創業”……不拘一格招才引智,為海外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和空間。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外留學人員歸國潮: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人員回國,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達58.48%。 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進入新時代的中國,不僅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更擘畫出目標明確、步驟清晰的路線圖,中國創新正在跑出“加速度”。 在市場中激發新活力,在改革中釋放新紅利,在創新中積蓄未來動力,中國經濟正在動力轉換中迎來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發展。 |
相關閱讀:
- [ 03-16]【聚焦兩會】委員建言獻策 共收到提案5360件
- [ 03-16]習主席兩會給出的這把“鑰匙”,打開勝戰之門!
- [ 03-16]習近平兩會“金句” 言近旨遠
- [ 03-16]南安市“三個一”做好全國“兩會”安全生產工作
- [ 03-16]兩會觀察|未來出行什么樣?這些布局點亮你我新期待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