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色再塑——中國經濟在保持增長與保護生態的互促共進中艱難探索,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中厚植根基 祁連山深處,一個個礦井被充填,見證著這里正在進行的半個世紀最大規模的生態環境整治。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祁連山區先后經歷了森林采伐、礦山探采、小水電開發、旅游設施建設四輪大規模開發,這個中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屏障傷痕累累。 如今,伴隨著中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加快推進,祁連山新的環境保護和治理格局正在形成:將生態保護上升到政治責任;保護區內144宗礦業權已關停143宗;加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一度喧鬧后,山谷重歸寂靜,重綻生機。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如何平衡,歷來是一道世界性難題。 對中國而言,更是難上加難。 這是前所未有的“路徑之難”——一個超大型經濟體必須要以實體經濟立國,某些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把污染向外轉移進而集中發展服務業的模式,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而言已不合時宜,唯有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這是獨一無二的“稟賦之難”——一個超復雜經濟體必須面對人均資源嚴重不足、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國情,一些地方面臨發展帶來的難題,一些地方則面對發展不足的難題,兩張看似相悖的試卷必須同時作答; 這是壯士斷腕的“抉擇之難”——一個幾十年走過其他國家幾百年歷程的經濟體,一邊是經濟增長和資源環境沖突積累到臨界點,一邊是治污將可能影響增長,帶來就業、財政收入等等問題。 難中難,難中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一深入人心的金句,在朗朗上口的表達背后,是尊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開創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并生共存局面、再塑中國經濟從“黑”到“綠”底色的深刻內涵。 生態,是一種資源,在發展中不可或缺;生態,也是一種生產力,與發展并生共存;生態,更是一種文明,關乎永續發展,直指長遠未來。 長江,孕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對這條河的態度折射著這個國家的發展態度。 千百年來,為了生存和發展,人們對她不斷索取,但這條河所遭受的巨大破壞也讓很多發展成就得而復失。 告別大開發,共抓大保護。如今,為了保護江豚,深水航道為之改道;徹底“清零”,一些沿線縣市永遠告別化工企業……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升至“壓倒性位置”,成為一種歷史性大轉折的寫照。 曾經的鋼渣回填灘和鐵砂采砂場,已成為濕地公園;曾經工業“三廢”排放大幅超標的城市,正著力發展高端制造業……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帶來的“倒逼效應”,為高質量發展寫下注腳。 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完善生態保護統計數據、干部考核等體系;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五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在中國發展史上可謂空前。 伴隨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臺階,我國單位GDP能耗、水耗明顯下降,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3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下降8.1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6.3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沙化土地面積大幅縮減。 升降之間,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互滋養,相互促進,綠色發展的“中國方案”躍然而出。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稱,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經驗,為全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借鑒。 生態的“綠色”,帶來發展的新“紅利”,繪就更加親民的新“藍圖”。 這樣一種更和諧、更全面的發展,深刻回答著“發展為了誰”“發展的著力點在哪里”的課題,背后彰顯的是大寫的“人民”。 在五年減貧6800多萬人口的基礎上,政府工作報告又亮出2018年脫貧攻堅的“任務表”和“硬承諾”—— 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 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強化對深度貧困地區支持; 確保進度和質量,讓脫貧得到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 曾經實現增長與減貧雙重“奇跡”的中國,在新時代更是推動著增長與減貧兩大進程的相互促進。 有學者分析,中國扶貧脫貧戰略的實施,強有力地將經濟活動的動能滲透到經濟體的“毛細血管”和“細胞”中,有效激活經濟發展長期滯后地區的創造性活動,使之擺脫低收入惡性循環,形成新的發展能力。 2013年至2017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4%。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高于城鎮居民0.8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將之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并列,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路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再次對振興鄉村作出部署。 書寫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農村市場的巨大潛力一定會加快釋放,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將全面提升。 這是意味深長的新時代“民生觀”——強調“公平正義”、注重“自我實現”……找到人民的“痛點”“難點”,也就找到了經濟的增長點,解決民生“小事”就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事”。 讓人民住有所居的承諾下,一場深刻變革席卷中國房地產市場,多年來的投機炒作受到強有力抑制,促進房地產健康長期發展的新長效機制正在建立; 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承諾下,中國以巨大的勇氣征戰“最難的貧困”,全力以赴補齊發展中的最大短板,推動中國經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承諾下,中國堅定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開創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平衡并行的新路徑;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中國經濟的底色更加厚重溫暖,發展的根基越夯越實。 |
相關閱讀:
- [ 03-16]【聚焦兩會】委員建言獻策 共收到提案5360件
- [ 03-16]習主席兩會給出的這把“鑰匙”,打開勝戰之門!
- [ 03-16]習近平兩會“金句” 言近旨遠
- [ 03-16]南安市“三個一”做好全國“兩會”安全生產工作
- [ 03-16]兩會觀察|未來出行什么樣?這些布局點亮你我新期待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