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當歷史長河跨入新時代,處在嶄新歷史方位的中國,又一次發出時代強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變化的時代,不變的初心;變化的矛盾,不變的奮斗。 以人民幸福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開展偉大的社會革命,為民族復興和人類發展書寫新的華章。 新矛盾標注新時代 日月開新元,天地又一春。 3月5日,人民大會堂。人民的盛會唱響新時代的凱歌。 “五年來,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加到82.7萬億元,年均增長7.1%,占世界經濟比重從11.4%提高到15%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政府工作報告中一組組數字,透射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蓬勃生機。 年份是縮影,更是復興路上的里程碑。 新時代的中國,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舉世矚目。 難以再用“落后”來描述今日中國的社會生產。 在世界看來,中國有太多奇跡:全球工業化以來經濟長期增長的奇跡;以世界7%耕地養活逾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奇跡;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3.1%的奇跡…… 沒有誰比中國共產黨更懂中國。同廣大人民群眾的直觀感受相吻合,同時代和國情的變化相一致,黨的十九大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的新概括,得到廣泛認同。 科技的進步,也提供了一個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獨特視角—— 1981年6月6日,年過半百的袁隆平登上領獎臺,接受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他帶領團隊研究的秈型雜交水稻,為增產糧食作出巨大貢獻。同時獲得一等發明獎的是棉花良種“魯棉一號”。 彼時,中國經濟總量僅占世界的2%,位居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之列。發展生產、解決溫飽,無疑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所在。 時間絕非巧合,恰是時代的印證。 就在袁隆平獲獎的這年6月,一個重大的政治論斷,載入《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自那時起,從黨的十二大到十八大,每一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都將這一社會主要矛盾寫入黨的文獻。 光陰荏苒,時過境遷。30多年后,中國已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還是水稻研究,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又有多項成果金榜題名。所不同的是,獲獎緣由從增加糧食產量,轉變為提升糧食品質、糧食安全。科技成果的迭代,折射出人民需求的變遷。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在我看來,小康社會就是要實現從過去的‘吃飽’向‘吃好’轉變。”袁隆平如是說。 “吃飽”到“吃好”只是一個注腳。它的背后,正是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革。 這是時代變遷的客觀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方位、開創性的成就,深層次、根本性的變革,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我國雖然還沒有達到發達的水平,但用‘落后’來衡量我們的社會生產,顯然已經不符合實際了。這是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一個重要依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說,提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既是對客觀現實的準確把握,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客觀依據。 這是實現目標的必然選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同向發力,必須抓住主要矛盾,牽住問題的“牛鼻子”。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看來,推動化解社會主要矛盾,是新時代所有工作的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 唯有找準社會主要矛盾,改革才能有的放矢,難題才會迎刃而解。 這是人民至上的責任擔當—— 從解決溫飽到全面小康,人民的需求更加多元,層次不斷提升,由對“量”的需求轉向對“質”的追求。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集中反映在免于匱乏。現在,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的需求,指向的則是獲得尊嚴。”中央黨校教授周為民說。 顯然,新的社會主要矛盾解決起來難度更大。勇于把這一矛盾變化揭示出來,中國共產黨以這樣的方式展現著高度的理論自覺和實踐擔當。 “盡最大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是中國共產黨勇敢的承諾,它必將是偉大的征途。”一位網友在留言中寫道。 新矛盾,標注著新時代;新時代,也在回應著新矛盾。 |
相關閱讀:
- [ 03-18]歷史選擇了習近平
- [ 03-18]零的突破!中國輪椅冰壺隊奪得中國冬殘奧會歷史首金
- [ 03-18]冬季殘奧會歷史首金 中國輪椅冰壺隊平昌折桂
- [ 03-17]創造歷史!中國輪椅冰壺隊擊敗加拿大,挺進決賽
- [ 03-17]南平把握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 開啟綠色發展的華章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