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發展空間廣闊大有可為 人工智能相關議題成為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的熱門話題,并自始至終貫穿了為期4天的論壇會議。人工智能引發的長期、廣泛、高頻的關注,令世人難以想象。 如同“互聯網+”“數字化”等概念一樣,人工智能正迅速影響著各行各業。不久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人工智能領域,清華大學率先在跨學科交叉研究中做了大膽改革。2017年清華大學在校級層面先后成立了2個跨學科的實體實驗室和3個跨學科的交叉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包含其中。在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共涉及計算機系、機械系、人文系等7個院系。 2018年,人工智能第二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提出:發展壯大新動能。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 早在去年7月份,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就對人工智能的布局發展做出全面的設計,提出“三步走”的戰略規劃。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我國人工智能的發展成績不菲。根據2017年《烏鎮指數: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顯示,在全球人工智能專利數量方面,中國以15745個緊跟在美國26891個之后位列第二。 有專家認為,未來人工智能發展,源頭創新雖不是來自中國,但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空間廣闊、大有可為。中國在核心算法上,已經實現與最先進技術并跑,局部實現領跑。 今年兩會重提人工智能,有代表指出,人工智能一定要與行業結合,形成真正有效的行業智能,才能助力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推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快速融合。 全國政協委員李彥宏提交的2項提案與人工智能相關,分別是希望國家出臺政策鼓勵人工智能的開放平臺、加速自動駕駛相關立法。他認為,人工智能開放平臺能夠將人工智能企業的技術能力和計算資源,與傳統企業的數據和應用需求連接起來,有效提升行業運營效率,創造新產品。這將成為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創新的重要基礎設施,也是我國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 激起科技創新萬千波瀾 ■王 洋 中國國防報記者 魏宏濤 國家戰略的交匯點,往往內含經濟社會發展的乾坤。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遇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會激起怎樣的波瀾? 在中關村、中國(綿陽)科技城,一批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科研機構、軍民兩用技術創新基地、軍民融合科技園區紛紛涌現,探索建立了跨軍民、跨部門的軍民融合創新模式;在載人航天及探月工程、北斗衛星導航、快舟衛星發射系統、量子通信衛星等一批科技重大項目和工程背后,軍民協同攻關,當驚世界殊;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和軍工集團等各類創新主體,人們投身科技軍民融合的士氣漸長,并取得較好成效……就像一顆落入平靜湖面的石頭,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正在科技創新的湖面上掀起萬千波瀾。隨著時間的延伸和空間的擴展,我國科技實力將顯著增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水平將有效提升。 站在新時代的坐標點上,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領域軍民融合的成就,不禁深感,在科技創新領域融合意識日漸增強,融合氛圍日益濃厚,融合實踐不斷豐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正給科技創新領域帶來新氣象、新風尚。 沒有深層次的融合,怎能真正激活科技創新領域一池春水。當前,我國軍民融合正處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過渡期,在世界主要大國基本完成軍民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科技創新領域軍民融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說機遇,科技部和軍委科技委發布《“十三五”科技軍民融合發展專項規劃》,科技軍民融合納入國家規劃,科技創新領域軍民融合大有可為。談挑戰,未來5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動力變革、效率變革、質量變革的轉型發展期,恰逢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兩大體系動態調整期間,實現科技軍民融合,就像“空中加油”,難度可想而知。 真抓實干,緊抓快干。激活科技創新一池春水,靠干不靠說。當前,要完善體制機制,統籌科技創新領域軍民融合規劃,把軍隊建設融入國家發展的大盤子;加快實施科技軍民融合重點專項和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在軍地之間、軍民之間,互通有無,資源共享;知識產權和軍民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更要跟上,探索建立軍民融合新型科研機構,創新科技軍民融合第三方服務等。 追問過往的勇氣,我們共同展望未來。 3月2日,十九屆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成為推進軍民融合的重要戰略任務;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對于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更是頗為關注,發出了許多好聲音,提出了許多“金點子”。如果說科技軍民融合在國家層面是宏觀而豐富的,那么代表委員眼中的科技軍民融合是生動而具體的。代表委員們可以佐證的是,科技創新領域的軍民融合,正從文件走向實踐,從政策走向現實,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在未來科技創新的大潮中,由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引發的波瀾必定久久不會平靜,且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產生積極長遠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