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中國的女科研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鼓勵,”獲得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的張彌曼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中國女科研人員的比例在持續上升,但拔尖人才還需要更多一些。”
張彌曼用連續磨片及蠟制模型的方法制成的楊氏魚化石等比例放大標本。 她的發現讓世界古生物界為之震動,對四足動物起源新一輪的探索由此開啟。隨著中國云南曲靖陸續發現震動古生物界的泥盆紀、志留紀魚化石,張彌曼的觀點逐漸獲得學界認同。 她的學生、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說:“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明,魚類登陸的關鍵環節發生在中國云南,而張先生是這一大發現的開拓者?!?/p> 2016年,張彌曼獲古脊椎動物學會的最高榮譽獎項: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令人尊敬的是,張彌曼主動將炙手可熱的研究領域交給年輕學者,自己轉而投身少有人關注的新生代鯉科魚化石研究?!斑@一塊再不做,中國就趕不上了,”她解釋說,新生代魚類化石反映了近年來地球的變化,未來還能很好地和分子生物學結合起來,可能會誕生新的大發現。 “我們國家的科學取得今天的成就很不容易,但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跟世界領先水平還差得遠,”張彌曼認為,要抓住現在的機遇,從源頭上釋放科學家的創意,創新才能成為常態。 (除署名外,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