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松村全景(3月20日攝)。清晨,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克松居委會的大門口,索朗頓珠把曾孫邊巴丹增送上幼兒園的校車,目送校車遠去。高原的天空湛藍如常,小曾孫的吵鬧聲猶在耳畔,站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石碑旁,他思緒萬千。 3月28日,是“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這位75歲的藏族老人,當年就是在這里目睹農奴迎來新生,并見證自由與幸福在這片土地上成為現實。新華社記者余剛攝

來自西藏山南市曲松縣的老年人到克松村參觀(3月27日攝)。清晨,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克松居委會的大門口,索朗頓珠把曾孫邊巴丹增送上幼兒園的校車,目送校車遠去。高原的天空湛藍如常,小曾孫的吵鬧聲猶在耳畔,站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石碑旁,他思緒萬千。 3月28日,是“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這位75歲的藏族老人,當年就是在這里目睹農奴迎來新生,并見證自由與幸福在這片土地上成為現實。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索朗頓珠在家中給花澆水(3月20日攝)。清晨,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克松居委會的大門口,索朗頓珠把曾孫邊巴丹增送上幼兒園的校車,目送校車遠去。高原的天空湛藍如常,小曾孫的吵鬧聲猶在耳畔,站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石碑旁,他思緒萬千。 3月28日,是“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這位75歲的藏族老人,當年就是在這里目睹農奴迎來新生,并見證自由與幸福在這片土地上成為現實。新華社記者余剛攝

3月27日,克松村的孩子們登上校車出發去幼兒園。清晨,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克松居委會的大門口,索朗頓珠把曾孫邊巴丹增送上幼兒園的校車,目送校車遠去。高原的天空湛藍如常,小曾孫的吵鬧聲猶在耳畔,站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石碑旁,他思緒萬千。 3月28日,是“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這位75歲的藏族老人,當年就是在這里目睹農奴迎來新生,并見證自由與幸福在這片土地上成為現實。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3月27日,克松村致富能手達瓦準備開車出行。清晨,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克松居委會的大門口,索朗頓珠把曾孫邊巴丹增送上幼兒園的校車,目送校車遠去。高原的天空湛藍如常,小曾孫的吵鬧聲猶在耳畔,站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石碑旁,他思緒萬千。 3月28日,是“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這位75歲的藏族老人,當年就是在這里目睹農奴迎來新生,并見證自由與幸福在這片土地上成為現實。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3月27日,克松村種菜能手白瑪央宗在自己承包的溫室里勞作。清晨,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克松居委會的大門口,索朗頓珠把曾孫邊巴丹增送上幼兒園的校車,目送校車遠去。高原的天空湛藍如常,小曾孫的吵鬧聲猶在耳畔,站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石碑旁,他思緒萬千。 3月28日,是“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這位75歲的藏族老人,當年就是在這里目睹農奴迎來新生,并見證自由與幸福在這片土地上成為現實。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演員在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話劇《農奴淚》中演出(3月26日攝)。清晨,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克松居委會的大門口,索朗頓珠把曾孫邊巴丹增送上幼兒園的校車,目送校車遠去。高原的天空湛藍如常,小曾孫的吵鬧聲猶在耳畔,站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石碑旁,他思緒萬千。 3月28日,是“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這位75歲的藏族老人,當年就是在這里目睹農奴迎來新生,并見證自由與幸福在這片土地上成為現實。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