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河北雄安新區“千年秀林”工程施工現場施工(3月21日攝)。淀闊水清憑魚躍,春暖葦綠任鳥飛。白洋淀,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見證著雄安新區春天的故事。自2017年4月1日橫空出世,白洋淀所在的河北雄安新區設立至今已屆周年。這片熱土發生巨變:“千年秀林”工程穩步推進,人造森林茁壯成長;“雄安城建第一標”——市民服務中心基本建成;京雄城際鐵路順利開工;100多家高端高新企業成功落戶…… 一年來,雄安新區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打造創新發展示范區。這座未來之城,正邁出堅實有力的步伐。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雄安新區啟動的第一個建設項目是“千年秀林”植樹造林項目。2017年11月13日,“千年秀林”的第一棵樹、第一片林在9號地塊扎根,這里將是未來雄安的城市中央森林公園。
每日種樹10萬棵。2018年3月31日,“千年秀林”10萬畝苗景兼用林春季造林仍在火熱推進。預計到今年底,“千年秀林”面積將達11萬畝,植樹1100萬多株。
千年大計,時不我待。夙興夜寐,只爭朝夕。只為在“一張白紙”上繪出“千秋之城”的美好藍圖。
112天,8棟單體建筑,一片荒地建成10萬平米的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這背后,4000余名建設者戰風斗雪、割冰焊霜,放棄春節休息,從而實現比同體量工程施工速度快2-3倍。
施工方中建三局工程技術人員周千帆說:“我們的作息時間是‘早睡早起’——早上睡覺、早上起床,最忙的時候,連續40多天整個團隊都工作到凌晨2點多才休息,早晨8點就又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在雄安,只爭朝夕的奮斗者不計其數。程堂仁掛職雄縣縣委副書記,也是北京林業大學雄安校區建設者。每周他都在北京、雄安兩地往返。在雄安時,他每天早上7點45分走進辦公室,晚上10點前沒有下過班,辦公室有小鋪,加班累了就歇一歇。他說,很多北京來雄安掛職的干部,“5+2”、“白+黑”,吃住都在辦公室……
歷史工程,歷史耐心
在雄安,樹已經被視為與人一樣具有生命情感價值。許多城市綠化造林多使用截干苗,這樣前期長得快成活率高,但雄安“千年秀林”的苗木一律使用原生冠苗,不使用截干苗。用草繩或無紡布對苗木土球密包,捆綁苗木“二維碼”還用專用“森林扣”以免損傷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