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抓關鍵(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2018-04-02 15:24: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晨 王祥楠 |
分享到:
|
讓扶貧產業拔節生長 3月24日,貴州省麻江縣克麻村的示范產業園里,大棚栽培的大球蓋菇正大量出菇。駐村第一書記陳開軍說,該園區規劃300畝,引進專業公司負責種源配置、技術指導,“半年多時間,跑縣鄉培訓,在園區實踐,我也成了土專家。”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說,“必須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舍此別無出路。”今年,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貴州啟動了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作為“四場硬仗”中最難、最重要的產業扶貧再次吹響沖鋒號——“利用春耕生產的有利時機,堅決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攻堅戰。” 奮發新作為,特色優勢產業正不斷在貧困山鄉拔節生長。 青藏高原上養蜜蜂?人都缺氧,蜜蜂能活?西藏貧困程度最深區域之一的南木林縣,就選擇了一條不尋常的蜂蜜產業發展路子。 “拔窮根,難就難在選準產業。”西藏自治區農科院農業所副所長王文峰研究高原養蜂技術多年,擔任南木林縣仁歐村駐村工作隊隊長伊始,就籌劃在村里搞蜜蜂養殖。 “飛來飛去的,蜇到人和牛羊咋辦?”當王文峰把蜂箱搬到了村里時,村民炸開了鍋。 “我們長期從事農業新技術、新方法的示范推廣工作,農牧民群眾對新事物有所抵觸,我們已經見怪不怪。”王文峰和隊友們同村兩委班子成員一家家走訪,耐心地介紹相關知識,漸漸打消大家的顧慮。 被“驅逐”出村子的蜂箱,又搬回來了。如今的仁歐村,已形成了養蜂、養牛、電焊等幾個能給群眾帶來穩定收入的產業。“村里的住宅區、產業區,都要請專業單位幫我們制定規劃,開了春就一項一項地實施。”村支書尼瑪石曲說。 革除小農經濟等落后觀念,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在轉變思想觀念上來一場革命。 年均氣溫2.1攝氏度,無霜期不足100天,這樣的資源稟賦怎樣發展產業?轉換思路,河北康保縣劣勢頓變優勢:氣溫低、風沙大,種莊稼不行,但疫病少,正是綠色養殖的好條件。看中這里的好生態,龍頭企業乾信牧業落戶,扶貧基金跟進,產業加速發展。 變劣勢為優勢,切實提高扶貧產業的質量和效益,也必須在轉變產業發展方式上來一場革命。 李圣友的勤快在瀘溪縣潭溪鎮下都村是出了名的,地里的活總是趕在前頭做。幾天前,他就早早地給自家的椪柑林搞完施肥和剪枝,“再等半個月就能上山去打藥了。”說話間,這位皮膚黝黑的漢子拖來一筐椪柑,“去年最后的一點存貨,還甜著咧!” 種植椪柑,李圣友前些年可沒少嘗苦頭。 當年生產隊“分家”,李圣友跟著父親,就要了一條渡船,靠擺渡為生。渡口架橋,李圣友失業,沒有一分田地的他只好承租流轉土地跟著其他人種椪柑。行情不好,別人或許有路可退,李圣友卻根本不知往哪退……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縣農業局的幫扶,讓李圣友明白,要有品質意識,以質取勝。通過技術培訓,改進種植方式,果子的品質上來了。去年,他種下的80畝椪柑早早脫銷,銷售收入達19萬多元。 創新生產經營方式,創新產銷對接機制,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成為各地用產業特色擦亮扶貧亮色的必答題。 “要不是院士團隊來,我們可不敢張羅村民種馬鈴薯。”瀾滄縣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趙艷龍說起縣里的馬鈴薯產業,底氣十足。中國工程院對口幫扶瀾滄,帶來冬季馬鈴薯種植技術,以前雞蛋大小的馬鈴薯現在最大能達到兩公斤一個。“保守估計每畝產量也有3噸,一公斤2元,畝產值就有6000多元。”趙艷龍說。 “產業扶貧必須要做強做大品牌,延長加工產業鏈,突出附加值。”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辦副主任劉學智說,寧夏產業扶貧突出“四個一”(建設100個產業扶貧示范村、培育100家扶貧龍頭企業、培育1000家扶貧產業合作社、發展10000名致富帶頭人)示范帶動工程,積極推廣“公司合作社 農戶”等模式,帶動貧困戶長期穩定脫貧。 補齊貧困群眾“精神短板” 瀾滄縣竹塘鄉云山村蒿枝壩二組,當年死活不肯種馬鈴薯的貧困戶李扎襪,今年卻開始為自家田地不夠種而發愁:前不久,他特意又租了別人兩畝地,還是種馬鈴薯。 去年他家土地的畝產值從400多元猛增到7000多元,靠的就是優質馬鈴薯。 |
相關閱讀:
- [ 03-27]唐登杰赴南平市調研: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
- [ 03-16]福清市委召開常委會會議: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 [ 03-12]中國減貧為世界樹立典范 ——國際社會積極評價中國脫貧攻堅成就
- [ 03-12]中國減貧為世界樹立典范
- [ 03-07]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脫貧攻堅
- [ 03-01]努力實現義務教育全面均衡發展
- [ 03-01]普通話普及率將納入地方扶貧工作績效考核
- [ 02-28]教育部:用三年時間打好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戰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