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馬來西亞14屆大選,反對黨的“最后一戰”
2018-04-07 21:10: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房小奇 |
分享到:
|
資料圖: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攝 中新社吉隆坡4月7日電 (記者趙勝玉)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日前宣布7日解散國會,拉開第14屆全國大選的序幕。 輿論認為,即將舉行的這屆大選是有史以來最為激烈的一次大選:馬來西亞反對黨聯盟——“希望聯盟”最有可能贏得大選的“最后一次機會”,也是執政聯盟——“國民陣線”今后10至20年“江山永固”的一次保衛戰。 與以往大選不同的是,與其說這是“國陣”與“希聯”的“生死之戰”,不如說是兩個政治強人馬哈蒂爾和現任總理納吉布的“終極PK”。 馬哈蒂爾,執政馬來西亞22年之久、有是馬來西亞現代之父美譽的“硬漢”。盡管已經高齡九十有三,退休多年,但仍然“指點江山”馳騁政壇。這個曾經是“國陣”主要成員黨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巫統)最高領導者的忠心耿耿的黨員,卻在曝出現任總理納吉布“一馬公司”丑聞并高調逼宮,要求納吉布辭職不果后,再一次出走其效忠幾十年的巫統,另組政黨——土著團結黨,并于去年加入“希聯”,不僅成為反對黨的“靈魂人物”,還成為直搗原來“老東家”“國陣”的一把“利劍”。 如果把政壇比喻成江湖,翻手為云、覆手為雨便是政壇老手合縱連橫的拿手好戲。為了扳倒“國陣”,拿下納吉布,馬哈蒂爾不惜與自己的宿敵——在馬哈蒂爾任上擔任副總理、后被逐出政壇,關進監獄的“希望聯盟”實權領袖安瓦爾,化干戈為玉帛。不共戴天的“仇敵”,在顛覆“國陣”旗幟下,“相逢一笑泯恩仇”,成為“堅定”的盟友。 由人民公正黨、民主行動黨及伊斯蘭黨組成的反對黨聯盟,在2008年大選中重挫“國陣”,不僅獲得5個州的執政權,還成功迫使“國陣”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首次沒能在國會下院獲得三分之二多數席位。2013年的第13屆大選,反對黨聯盟獲得55%選民的支持,只是由于選區的劃分而無法贏得大選。 古人云:“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反對黨聯盟深知其中奧秘,多位反對黨領袖聲稱,這是最后一戰。反對黨希望借助前兩次大選的余威,更希望借助馬哈蒂爾在馬來選民中“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效應,最終贏得大選,執政中央。 無論對于反對黨還是執政黨,馬哈蒂爾帶來的最大變數是不知道他在傳統支持“國陣”的馬來選民中造成怎樣的影響,在華裔選民一邊倒支持“希聯”的前提下,馬來選民的分化、能否催生“馬來海嘯”,顯得至關重要,也成為此次大選勝敗的關鍵。 2008年大選失利后,馬哈蒂爾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力逼時任巫統主席、總理巴達維辭去所有職務,推舉納吉布接替總理一職。當馬哈蒂爾再次故伎重演,以“一馬公司”丑聞,逼迫納吉布辭職時,卻遭到納吉布的強力阻擊。納吉布不僅將馬哈蒂爾在巫統的代言人,時任巫統署理主席、副總理的慕尤丁“踢出”巫統,撤銷慕尤丁的副總理職務,甚至剝奪了馬哈蒂爾公子慕克里茲擔任的吉達州務大臣的職務。 納吉布之所以敢于和馬哈蒂爾“硬撼”,不僅取決于其在巫統中的穩固地位,還得益于執政數年來,經濟取得的成就。國家轉型計劃(NTP)成功促進經濟發展,包括創造180萬個工作機會以及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在全球經濟動蕩的情況下,去年馬來西亞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9%。 面對咄咄逼人的反對黨,由納吉布領導的“國陣”在部分地區稍處劣勢。前兩屆大選,“國陣”在經濟發達的西馬半島幾乎“完敗”,“國陣”第二大成員黨馬華公會只獲得222個國會下議院議席中的7席、600多個州議席中的11席。倘若沒有東馬兩州的堅定支持,政權或許早已喪失。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自1957年執政以來,“國陣”積累了豐富的執政經驗,在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融合、宗教友好相處等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特別是巫統深耕馬來族群數十年,深諳馬來族群的需求,更對華裔和印裔采取中庸、包容的政策,對別有用心挑撥族群關系以及極端宗教言論均予以堅決打擊,這些有目共睹的事實,成為“國陣”贏得民心,贏得大選的關鍵。(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