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發布3份報告,分別為《新興經濟體發展2018年度報告》、《經濟一體化進程2018年度報告》、《亞洲競爭力2018年度報告》。3份報告顯示,與往年相比,2017年,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明顯提升,總體呈現向好態勢,亞洲整體競爭力增強。 與會專家表示,隨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回暖的拉動作用更顯可貴,亞洲國家應加快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等談判,推進亞洲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 中國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經濟主引擎 《新興經濟體發展2018年度報告》顯示,2017年,E11(新興11國,指二十國集團中的11個新興經濟體,亞洲國家占了多數)GDP增長率約為5.1%,比世界經濟增速高1.4個百分點,總體呈現向好態勢。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速達6.9%,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約1/3,并繼續扮演著最大貢獻者角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表示,展望2018年,新興經濟體經濟有望繼續保持良好增長態勢,但勞動生產率、特朗普政府稅制改革的溢出效應等因素仍不可忽視。 《亞洲競爭力報告》連續8年對37個亞洲經濟體競爭力進行評估。報告撰稿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解讀了《亞洲競爭力2018年度報告》的亮點。一是隨著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持續推進,亞洲各經濟體開始初步享受到巨大紅利;二是亞洲整體競爭力增強,而且主要經濟體經濟形勢表現出趨穩向好、穩中有升特點;三是亞洲經濟體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不斷增強;四是各經濟體競爭力強弱有固化傾向,但綜合得分差距在縮窄。 王軍認為,預計未來3到5年,中國在亞洲仍將保持較為旺盛競爭力,仍將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貿易保護主義無益于全球經濟 《新興經濟體發展2018年度報告》指出,2017年,在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政策內顧傾向加重背景下,E11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和投資談判進展緩慢。二者沖突的一大表現是近期上演的中美貿易爭端。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肯特·凱爾德教授告訴記者,中國一向倡導并堅定不移發展全球自由貿易和投資,在開放中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中國正逐漸成為全球貿易體系的穩定器,這個角色對全球而言非常重要。我相信,兩國民眾、多數跨國公司都不希望中美打貿易戰。”他認為,中美需要進行談判,許多問題還有機會解決。 今年是美國房地產公司萊納國際總裁馬林第三次參加博鰲亞洲論壇,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去數十年間,多邊貿易關系對跨國公司發展,許多國家的經濟繁榮、和平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貿易戰會摧毀這些成果。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燕生表示,近年來全球GDP、貿易、投資、制造業等出現復蘇勢頭,此時美國對中國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大棒,會讓全球對經濟復蘇的信心、預期和未來展望造成傷害。他說,“歷史上,全球化兩次因保護主義盛行而中斷,發生了美國經濟大蕭條、石油危機、全球動亂等,貿易保護主義會給世界帶來更多不確定性,這十分危險。” 以共同體意識推進全球化進程 《經濟一體化進程2018年度報告》指出,全球化倡導的自由貿易,是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在部分發達國家挑起貿易摩擦、貿易爭端等逆全球化時,亞洲始終堅定不移地在中國的倡導、帶領下,通過博鰲亞洲論壇、‘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亞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式,推動區域一體化、全球化,實現共享共贏共建,和一些西方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王軍表示。 盡管亞洲貿易表現持續向好,但亞洲經濟一體化未來進展也面臨西方反全球化情緒、一些跨國企業傾向于縮短全球供應鏈等方面挑戰。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林桂軍認為,亞洲一體化目前尚存在一些問題。為此,必須高質量完成RCEP談判,扭轉逆全球化趨勢,推動亞洲經濟、貿易以更高速度增長。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表示,為應對挑戰,亞洲各經濟體應制定明確政策,處理全球價值鏈的結構性變化,并找到創新性增長方式;同時,共同努力應對宏觀經濟和貿易方面的外部壓力,抵制西方發達國家保護主義壓力;在協同合作方式下不遺余力地深化金融改革,激發本地區增長潛力;建立強烈的共同體意識,積極參與沖突管理,培養管理潛在沖突的技能并制定指導方針。 “中國人講,‘風物長宜放眼量’,負責任大國應該登高望遠。”張燕生說,合作是中美兩個大國唯一正確的選擇,希望中美能夠同舟共濟、共同合作,為全球化注入更多正能量。 |
相關閱讀:
- [ 04-01]國際輿論批美單邊貿易保護主義:讓全球貿易整體受損
- [ 03-24]美保護主義做法將沖擊全球貿易秩序和世界經濟穩定
- [ 03-23]觸發全球貿易壁壘? 美國推高關稅,多國強烈反對
- [ 03-06]世貿組織警告全球貿易壁壘存在上升風險
- [ 01-17]歐盟官員:美國退出全球貿易領導者角色 將自食惡果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