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紅苗在“科學”號實驗室工作情景(4月13日攝)。正在西太平洋麥哲倫海山進行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綜合考察的“科學”號上,來自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重點實驗室的潘紅苗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趨磁細菌研究。“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深海機器人從海山采集的沉積物主要是有孔蟲砂,潘紅苗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期待從中搜尋到趨磁細菌的身影。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攝

潘紅苗在“科學”號實驗室工作情景(4月13日攝)。正在西太平洋麥哲倫海山進行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綜合考察的“科學”號上,來自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重點實驗室的潘紅苗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趨磁細菌研究。“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深海機器人從海山采集的沉積物主要是有孔蟲砂,潘紅苗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期待從中搜尋到趨磁細菌的身影。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攝

在顯微鏡下拍攝的麥哲倫海山有孔蟲砂(4月13日攝)。正在西太平洋麥哲倫海山進行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綜合考察的“科學”號上,來自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重點實驗室的潘紅苗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趨磁細菌研究。“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深海機器人從海山采集的沉積物主要是有孔蟲砂,潘紅苗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期待從中搜尋到趨磁細菌的身影。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攝

在顯微鏡下拍攝的麥哲倫海山有孔蟲砂(4月13日攝)。正在西太平洋麥哲倫海山進行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綜合考察的“科學”號上,來自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重點實驗室的潘紅苗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趨磁細菌研究。“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深海機器人從海山采集的沉積物主要是有孔蟲砂,潘紅苗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期待從中搜尋到趨磁細菌的身影。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