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募捐緣何難擺脫質疑纏身窘境 個別平臺稱真實性由發布者負責有網友募捐只因不想花自己的錢 調查動機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河南省周口市一對夫妻以3歲女兒患疾病為由發起網絡募捐,這對夫妻拿到捐款后并未及時送孩子就醫,而是在當地相關部門督促下才送孩子去醫院。目前,警方正在調查夫婦是否涉嫌利用女兒詐捐。 此事引發社會對網絡募捐的關注。網絡募捐究竟存在哪些問題?《法制日報》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本報記者 韓丹東 本報實習生 楊雨桐 近年來,網絡募捐迅猛發展。成本低、傳播快、效率高,成為不少確需幫助的人選擇網絡募捐的理由。 然而,在網絡募捐平臺,真偽信息難辨,詐捐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問題一次次透支著社會愛心,也對網絡募捐平臺監管提出挑戰。 詐捐事件時有發生 2016年1月,所謂的“知乎女神”童瑤炮制“雞湯文”,又注冊另一賬號扮演患病女大學生“ck小小”,然后上演起雙簧苦情戲,騙到15萬余元愛心款。被網友拆穿身份后,選擇投案自首。 類似的通過網絡募捐詐捐事件時有發生。 為規范網絡募捐運轉,民政部于2017年公布了《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技術規范》《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管理規范》兩項推薦性行業標準。 兩項行業標準明確規定,在平臺上進行募捐的主體應是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其他組織、個人包括平臺本身沒有公開募捐資格。平臺不應為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個人提供公開募捐信息發布服務。公開募捐信息不應與商業籌款、網絡互助、個人求助等其他信息混雜。個人為解決自己或者家庭困難,提出發布求助信息時,平臺應有序引導個人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對接,并加強審查甄別、設置救助上限、強化信息公開和使用反饋,做好風險防范提示和責任追溯。 盡管兩項行業標準對網絡募捐相關問題作了明確規定,但現實中仍不時出現一些問題。 2017年12月底,“同一天出生的你”眾籌項目刷屏朋友圈。按照“同一天出生的你”項目設計,網友輸入自己的生日信息后,系統會出現一位與自己同一天生日的貧困兒童。此時,網頁會鼓勵網友向這位貧困兒童捐款1元。該募捐引發不少人參與。不過,有人質疑該活動涉嫌詐捐。有網友發現,一些貧困兒童的資料互相矛盾,有的生日日期不存在,有的生日有好幾個,甚至大多數小朋友的理想都一模一樣。后經民政部門調查,此次募捐活動涉嫌違反了慈善法有關募捐信息發布的規定。 |
相關閱讀:
- [ 04-16]“為愛奔跑·母親健康1+1”公益募捐活動將于5月13日舉行
- [ 03-16]去年福建紅十字會共募捐和接收社會愛心款物8400多萬元
- [ 12-05]舊裳成經 國風予書——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舊衣物募捐活動
- [ 09-30]病魔無情 人間有情——愛心募捐溫暖你我心病魔無情 人間有情——莆田學院愛心募捐 溫暖你我心
- [ 08-02]“個人不得募捐”是規范網絡募捐的第一步
- [ 07-31]民政部:網絡求助不屬慈善募捐
- [ 07-26]新加坡福清市東張同鄉會為東張學子募捐資金
- [ 07-17]廈門“募捐公益活動月”啟動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