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海南海事局和南海救助局、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在三亞市以南附近海域開展首次海空聯合巡航。中新社發劉義 攝 “南海深部計劃”將直播海底奇觀 本報記者 陳 瑜 2013年,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圓了多年的一個夢”,成為我國首位搭乘“蛟龍”號深潛南海考察的科學家。 5年后的4月17日,57歲的他再次出發,坐標仍是南海。不同的是,這次作為航次首席科學家,他與來自國內9個高校、科研院所的21位科學家一起,搭乘“嘉庚”號,借助租用的加拿大ROPOS遙控機器人,未來一個月將在南海開展科學考察,并在國內首次嘗試深海直播。 “‘南海深部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簡稱‘南海深部計劃’)進入沖刺階段,本航次應該是計劃收官前最后一次使用無人深潛器進行科考。”周懷陽說,預計到2018年年底大計劃結束時,南海有望成為國際上研究最為深入和全面的邊緣海之一。 此次隨船出征的ROPOS遙控機器人是一種自主水下機器人,已有幾十年深海科考與工程應用方面的工作經驗,不僅在加拿大,在美國,歐洲、亞洲等國家地區都工作過。 周懷陽說,針對不同區域和目標,ROPOS采用多種水深工作模式,分別配有1000米級、3000米級和5000米級裝備,除了兩個機械手,還攜帶先進的高清攝像機、高靈敏度數碼相機,可24小時連續水下作業。 “通過ROPOS與船聯接的同軸纜,可以將海底信息實時傳輸到船上,通過點對點或者網絡方式,陸地上的觀眾可以觀看遙控機器人海底采樣和觀測實況。”周懷陽說。 周懷陽進一步介紹說,本航次將圍繞冷泉系統、海山和深海沉積三大主題,開展水下原位觀測和采樣。冷泉,是從海底冒出的流體,實際溫度并不低。與以光合作用為基礎的生態系統不同,依靠化學合成作用生產有機質的微生物是冷泉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基礎。冷泉因此成為地球科學以及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沉積物被比作南海的“肉”,一層一層的沉積物記錄了整個南海的環境變化。南海海山基本是在南海停止擴張后形成的,其物質來源與南海海殼是什么關系,至今不清楚。 作為地球上低緯度最大的邊緣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南海研究對氣候變化、板塊構造、地質災害等研究都具有重大意義。 2011年,我國海洋科學領域迄今最重大的基礎性綜合研究計劃——南海深部計劃啟動。8年來,科研人員從構造、沉積和流體生物地球化學3個方面,全面剖析南海的前世今生。參與該計劃的國內30多個單位、400多位重要科研骨干,在南海形成歷史和方式、海底流體活動、沉積過程和古海洋環境演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創新性認識。 (科技日報北京4月17日電) |
相關閱讀:
- [ 02-14]臺風“三巴”今夜將進入中國南海 南海等有狂風暴雨
- [ 12-19]全國大部降水稀少氣溫回升 南部海域有9~10級大風
- [ 12-15]較強冷空氣影響中東部地區 局地降溫達10℃以上
- [ 11-30]國防部:澳方沒有資格在南海問題上說三道四
- [ 11-27]“南海Ⅰ號”已出土 文物21000余件套
- [ 11-22]廣東佛山倉庫火災遇難者升至6人 5名涉案人員被刑拘
- [ 10-27]14部門全覆蓋排查整治 “問題地圖”當場下架或銷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