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類似打鐵花的“老非遺”搭上數字化、網絡化的快車,在新時代豐富百姓的生活的同時,也煥發出新的生機。下個月,“推光漆器技藝傳習培訓班”將在太原舉行,屆時,來自全國各地的30名推廣漆器的愛好者歡聚一堂,切磋中國傳統推光漆器的制作技藝。
要情懷,更要市場,非遺傳承有新樣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基于此,山西工藝美術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榮鋼認為,現在非遺已經進入了一個傳承保護和傳播推廣并舉的新時代。 在他看來,傳統文化的傳承要情懷,更要有市場,否則就會出現“臺上唱戲的人比臺下看戲的人還多”的局面。“你做出來的東西沒人看,只有你自己孤芳自賞,那怎么能傳承?技藝都養不了家,你自己的子女怎么會愿意學?中華民族傳統技藝之所以能流傳下來,還是老百姓喜歡,所以非遺傳承必須和生活結合起來,和市場結合起來。”李榮鋼認為,只有買賣才能傳承、只有交易才能生產、只有鑒賞才能發展。 胡旭春面塑 面塑傳承人胡旭春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驗證了這種說法。前幾年,他的面塑無人問津,常常是自己貼錢在堅持。近兩年,整個社會越來越關注非遺,除了不斷改良,他自己也進行市場調研,發現許多人嫌面塑太過普通不夠珍貴,于是,他把面塑中關公、仕女的裝飾換成實物,原來是用面做,現在可以根據需要直接把玉石、紅瑪瑙鑲嵌在其中,價值更高。 “我這的訂單已經排到半年后了,不像原來想要作品,隨時來買都有。”胡旭春說,要的人多了,價格也起來了,同樣的東西以前賣三五百,現在賣一千八,價格翻了好幾番。他很感嘆,自己趕上了好時候。 如何讓更多的非遺傳承實現成果轉化,讓情懷變成看得見的真金白銀,推動更多人致力非遺的傳承與保護? 其實,非遺傳承就好比目前很火的一款大逃殺游戲,面對時代發展、環境變化等等一系列不可抗因素,如何突圍?“大吉大利今晚吃雞”在這款游戲被形容玩家擊敗對手得到第一,而非遺傳承只有不斷想出新點子、開辟新思路、做出新樣子,才能突破自我,越走越好,不斷傳承,最終成功“吃雞”。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