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 聽習近平總書記親述10則青春成長故事
2018-05-04 11:15:01??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責任編輯:周冬 周冬 |
分享到:
|
故事二:18歲時習近平的航天夢緣起“東方紅” 2013年5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座談會前,習近平和在展廳參觀的優秀青年代表交談。新華社記者饒愛民 攝 2013年5月4日,習近平來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參加共青團“實現中國夢,青春勇擔當”主題團日活動。 “我當時在延川縣梁家河村當知青,聽到了發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動!”站在“東方紅一號”總裝的歷史圖片前,習總書記重溫當年。1969年初,習近平來到陜北農村插隊,隨后的7年中,他將青春奉獻給了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 “我們一起來參觀航天科技成就展,感受載人航天精神,激勵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這樣的紀念是很有意義的。”3個小時的參觀,習近平總書記與優秀青年代表說青春,論志向,談夢想。 背景延伸: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我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約13分鐘后進入預定軌道。這也使我國成為繼前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后,第5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衛星的國家。 該星不僅全部達到了設計要求,而且質量達到173千克,比前4個國家首顆衛星的質量總和還要多出近30千克。 同時,該衛星在跟蹤手段、信號傳輸形式和星上溫控系統等技術方面,均超過了上述國家首顆衛星的水平。東方紅一號搭載的各種科學儀器工作時間遠遠超過了設計額定要求,取得了大量的工程遙測參數,為后來的衛星設計和研制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資料來源《科技日報》) 故事三:在延安插隊的時候面臨過“五關”的考驗第一關是跳蚤關 2004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接受延安電視臺《我是延安人》節目專訪。在節目中,習近平回憶了第一次來到延安插隊時很不適應的各種情形: 第一關是過跳蚤關。很有意思,我一去最受不了的就是跳蚤,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了,當時那個跳蚤,我這個皮膚很過敏,一咬就是成片的紅包,最后紅包就變成水泡了,水泡就爛掉,哎呀,痛不欲生啊。但是三年以后過去了,那也真是叫“牛肉馬皮”了,不怕咬了。 第二個關就是飲食關。剛才講了什么都不會吃不愛吃,五谷雜糧,那哪是五谷雜糧?是糠菜半斤糧,慢慢地我們就學會了,什么都吃了,沒有吃的還不吃嘛?最后最愛吃老百姓送來的東西。這家送一個玉米糕,那家送來一個高粱米的團子,吃得都很好。酸菜成為我最好的美味佳肴,以至于到后來,我到現在還想念那個酸菜。 我們曾經可能都有幾個月不吃肉的經歷,見到了肉以后,我和我那個同學切下來就忍不住生肉都吃了。經過這么一個過程,這是飲食關。 第三個關就是生活關。生活關就是什么也不會做,什么都要依靠別人,后來就慢慢什么都學。我們都學著捻毛線,但是織襪子我還是織不好,羊毛襪子,但是縫衣服、縫被子這些活都是自己做,所有的這一套生活上的事情都會自己料理,所以這個是受益無窮啊。到現在為止我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強,就是在那打下的基礎。 第四關就是勞動關。勞動,剛才講了嘛,我剛去上了山就氣喘吁吁,后來給我們評的分是六分,當時六分是什么呢?剛剛參加勞動的小女孩,十五六歲,我們當時也十五六歲,拿跟我們一樣的工分,我們覺得簡直是一種歧視,實際上是自己沒本事。但是這一年下來我就干得沒黑沒白,風里雨里我們都在窯洞里鍘草,牲口圈里鍘草,然后一樣一樣地學。當然這些,一年過去了以后全掌握了,體力也上來了。后來就評成十分,十分還是里邊最壯的勞動力。像我們到夏天擔麥子,那也就是最多二百斤,十里山路一口氣就下來了。這個是第四關。 第五關,那我想就是思想關。開始是格格不入啊,我剛一去了以后,看到我們這個窯洞在半山上,星星點點的煤油燈,我跟我的同學說,我說你們感覺有沒有像山頂洞人的感覺,那都是說得很不像話了,但是后來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住了七年。 故事四:20歲的習近平挑起了梁家河大隊支部書記重擔 2004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接受延安電視臺《我是延安人》節目專訪,暢談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家庭等,回憶在延安的插隊歲月。 在梁家河村村民的強烈要求下,梁家河村所在的文安驛公社請示縣委破格批準了他的入黨申請。20歲的習近平挑起了梁家河大隊支部書記的重擔,他撲下身子帶領社員不分晝夜打壩淤地、大辦沼氣,使梁家河成為了陜西省第一個實現沼氣化的村子。 故事五:帶領村民建起陜西有史以來第一口沼氣池 2013年5月,習近平五四青年節參加主題團日活動,與青年交流時談到,“我20歲出頭時,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到四川學習農村發展沼氣技術,辦完事后,在大雪封山時登上峨眉山,十分艱險,下山時到小飯館吃擔擔面,人家已經尊我們為英雄了。” 背景延伸:1993年,正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回到闊別18年的梁家河村,跟鄉親們合影留念,還寫了一篇文章《我是黃土地的兒子》。文中,他回憶了自己在梁家河時的情況。 有一天,習支書翻著《人民日報》,一條消息吸引了他:四川不少地方實現了沼氣化。想想村里人冬天要拉煤的辛苦,他動了心思。幾天后,他請了假,自費跑去四川綿陽考察沼氣池建造。那時延安沒通火車,習近平坐了兩天汽車到西安,然后又坐火車輾轉到四川。回村后,習近平給鄉親們講沼氣的好處,然而鄉親們聽得云山霧繞。他決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氣池,讓事實來說服村民。幾個月后,村民們用第一口沼氣池的沼氣燒飯照明時,都夸這個后生“有知識、點子多”。梁家河的這口沼氣池成了陜西省有史以來的第一口沼氣池。到1975年,習近平領著村民建起了幾十口沼氣池,基本上解決了村民燒飯、照明的問題。(資料節選“重情重義習近平”,載于《環球人物》2015年第6期) 故事六:愛讀書 用親身經歷激勵青年練就過硬本領 2013年5月,習近平五四青年節參加主題團日活動時說,“我到農村插隊后,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我并不覺得農村7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現在條件這么好,大家更要把學習、把自身的本領搞好。” 2014年12月,習近平來到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考察。他表示,自己在青少年時代也非常喜歡閱讀中華文化典籍,堅持一點一滴學。直到現在,一有空就會拿起一本翻一翻,每次都覺得開卷有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寶藏,一旦探秘其中,就會終生受用。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賦予中華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使之成為我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 故事七:陜北高原培養了“要為人民做實事”的信念 在《我是延安人》節目中,習近平說,“陜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是注定了我人生過后的軌跡。經過了陜北這一堂人生課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習近平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文章中回憶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故事八:告別梁家河去清華大學上學 村民紛紛相送習近平當眾哭了 在《我是延安人》節目專訪中,回答記者關于插隊最難忘的一件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時,習近平表示是1975年被推薦去清華大學告別梁家河村的一刻: 最難忘的事情很多,舉個例子來講吧,我還是覺得是臨走的那一刻。這七年的酸甜苦辣,最后形成了梁家河群眾對我的這種依依惜別。前一天晚上是跟我一起聚會、聚餐,陜北的聚餐就是殺一只羊,家家派代表來跟我話別。當時的習慣是送臨別的紀念都是一個筆記本,一個塑料皮的筆記本,里邊寫上祝福的話。收了一大堆筆記本,等于每家送一本。然后第二天離開的時候,我因為睡得比較晚,早上一起來推開門呢,外面都站滿了老百姓、鄉親們,但是都沒有吵我,因為我在里邊睡覺,(他們)靜靜地等。反正我那次是哭了,可能那是我到延安插隊以后第二次哭,這七年之中我第二次哭。 第一次是我大姐去世,我正在那兒挖防空洞,接到信以后,那個時候哭了,但是大家也沒有看到,都是找一個地方去哭。這一次是當眾哭了,就是“當眾丟臉”了。 故事九:擔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 經常騎自行車下鄉 2015年1月,習近平同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當談到自己當年在河北省正定縣的工作經歷,習近平說:“我當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較貧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比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著急,的確有一股激情、一種志向,想盡快改變這種面貌。” 他強調,干事創業一定要樹立正確政績觀,要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要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做工作自覺從人民利益出發,決不能為了樹立個人形象,搞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我在正定時經常騎著自行車下鄉,從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騎到滹沱河沙灘就得扛著自行車走。雖然辛苦一點,但確實摸清了情況,同基層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離、增進了感情……” 故事十:30歲時縣委書記經歷 內在有激情 但要從容不迫 2015年1月,習近平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200余名學員進行座談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說,古人講“郡縣治,天下安”,歷史上很多名人志士如鄭板橋等,從政都是從縣一級起步的。他本人30多年前當縣委書記的時候,因為年輕想辦好事,老熬夜,經常是通宵達旦地干,因而差不多一個月得大病一場。后來,他感覺到,“這樣不行,這么干也長不了”,才開始慢慢擺順心態。 習近平和在座的縣委書記們分享了他當年頗有心得的一句話:“你手里攥著千頭萬緒,攥著一千個線頭,但是一個針眼一次只能穿過一條線”。他說這句話讓他想明白了,此后自己一天就工作到晚上12點,“然后就不做了,睡大覺,第二天重新來過”。他提醒干部們,“內在有激情,但是還要從容不迫”。 (綜合人民日報、新華社、人民網等素材整理) |
相關閱讀:
- [ 05-04]市公安局昨舉行新老民警座談活動 紀念“五四”青年節
- [ 04-28]莆田城廂區五四青年節詩歌朗誦比賽在礪成中學舉行
- [ 05-23]省委黨史研究室組織開展五四青年節系列主題活動
- [ 05-17]重溫歷史倡導綠色 五四青年節活動在集美兌山書院舉行
- [ 05-12]團結友愛·共建和諧-- “五四”青年節活動掠影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