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搜索德陽5月4日訊 日歷又將翻到這一頁:5月12日。 十年,對于普通人只是時間的尺度。但對“5·12”地震災區的孩子們來說,卻是一個從幼年到長大,不一樣的十年。 5月12日前夕,記者走進四川十邡“特殊黨費”援建學校七一中學。 這十年,經歷過地震的四川的孩子們過的怎么樣?一天天長大的他們,在今年也將迎來高考和18歲成年禮,這十年間,他們如何勇敢的與過去揮手告別,開始了新的、更光明的人生? 十年前:全國4500萬黨員“特殊黨費”援建“愛心學校” 5月初,記者來到四川省什邡市七一中學。午后的七一中學,草木繁盛、明亮溫馨。學生們在寬敞明亮的校園中讀書、鍛煉、繪畫、合唱......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當地多所學校變成廢墟,孩子們無法入校讀書。但是震后第6天,沒有放棄讀書的學生們就跟老師、志愿者一起搭帳篷,復課! 該校校長賴緒云介紹,當時孩子們堅持讀書十分不容易,在震后短短兩個月時間里,是全國4500多萬名共產黨員交納了“特殊黨費”在救助四川的同時,從廢墟中建起了如今的七一中學。特殊黨費援建學校的孩子們集合了雍城中學、洛水中學、云西中學三所學校孩子們。震后,學生們先從帳篷抱著書本走進了簡易板房教室,在板房中讀書、備戰高考,參加敬老活動,給救災的志愿者們寫信一起談論夢想....直到新校建成,一切煥然一新。 十年來,“特殊黨費”援建學校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經歷過的地震的孩子們,爭氣的他們很多考上了清華北大等名校。 校長賴緒云介紹,在接下來的6月,這批見證震后重建十年的學生將要參加高考。 18歲,震后的少年們,經過高考這場特殊的成人禮“儀式”,他們也即將邁入成年,而此后,他們將從被守護者轉變為肩抗責任去保護別人的角色。 十年后:四川大批學生們夢想去當兵、當志愿者 “想了十年了,我一直想去當兵,我想幫助更多的人。”一名學生說,自己當年曾受到救災官兵的幫助。在震后十年的校園里,曾與他一樣被救助的少年們逐漸長大,雖然過去多年,但當初那些于危難中挺身而出的官兵們的身影卻深深印在他們腦海中。記者采訪過程中發現,除了考大學,不少學生表示,想成為一名救人的軍人。 十年來,在四川的其他地區,也有很多少年心懷這樣的夢想,有許多已實現了這個夢想。據媒體報道,十年前,在青川縣,山崩地裂時一名解放軍營長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還在上初中的強天林。那時解放軍叔叔告訴他:“我像你一樣大的時候,就立志要當兵。”從此,穿軍裝的愿望就埋在小天林心里。他與解放軍叔叔約定:“長大后,我一定要成為你!”如今,這名震區男孩已從軍校畢業,正尋找當年的救命恩人,他想一直希望能夠找到這位叔叔,讓他看到當初的地震少年現在的樣子。 當年地震中備受關注的“吊瓶男孩”李陽和抗震英雄少年王佳明,一個曾入伍變成了身著軍裝的戰士,一個曾成為去西藏支教的老師,還有很多地震后成長起來的學生,長大后紛紛當起了志愿者。 十年感恩傳承:95名玉樹災區赴川就讀學生齊說“謝謝” 除了5·12地震中的孩子,特殊黨費援建學校七一中學還有一批來自玉樹災區的孩子們在這里讀書。下個月,這批學生也將參加高考,離開七一中學。 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后,雖經災后重建,但因教育資源相對匱乏,仍然無法滿足2700余名高一新生入學。經過北京市相關部門協調,同屬于北京援建的什邡和玉樹搭起友誼橋梁。什邡專門開辦了兩個“玉樹學生班”,共吸納95名玉樹高一新生異地就學。 這批玉樹的孩子們,有學上了!因地震受到全國很多關注和幫助的四川什邡,就這樣一直在“推恩及人,傳承大愛。 校長賴緒云介紹,在玉樹班里,有個叫普措的學生,曾專程回學校感謝,感謝學校給他了第二次生命。普措患有脊柱側彎,影響心肺功能,一個偶然的機會,什邡市七一中學通過一家慈善機構聯系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名醫,并通過民政等部門減免了醫療費。經過手術治療,這個原來不到1.6米的駝背小伙脫胎換骨,康復后個頭比原來高了一大截。后來普措考上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關于老年護理相關的專業,想為需要幫助的老人貢獻自己的一份心意,臨別前,普措還曾專門跑到辦公室,和老師們一一擁抱告別。 在什邡市七一中學校園一角,有一塊刻著“雪域雛鷹沐浴黨恩”的石頭,這是2015級玉樹什邡班全體學生送給母校的“禮物”,他們想集體向母校說聲“謝謝”。 幼年、少年、成年.....在這十年中,黨費援建學校校園中的地震親歷者們,人生角色正悄然轉變。震后十年,仿佛一切都未曾忘記,仿佛一切都有了新的開始。(記者陳洋洋)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