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大型紀實節目《檔案》新一季第一期在北京衛視21:20黃金檔播出。 作為提檔升級后的首期節目,本期《檔案》于512汶川地震10周年之際走進北川,帶領觀眾探索汶川抗震10周年后,一座瀕臨絕跡的古城迎來新生的過程。同時,北京衛視《檔案》也以這樣的方式展現災難面前國人的巨大勇氣、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和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視,以多維度、全視角的紀錄,展示了一項轟動世界的文保工程,一段雙手挖出的民族記憶。 三次挖掘,他用雙手挖出羌族1700年民族記憶! 2008年5月12日,汶川至北川,一百多公里的“破裂線”地動山搖,一座美麗的城市瞬間化為廢墟。地震巨大的毀滅性,讓藏有羌族1700年歷史檔案的檔案館遭遇重創,檔案館中留存著的許多原始羌族文化資料也面臨毀滅。更讓人痛心的是,大量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和研究羌族文化的學者在災難中不幸罹難。廢墟下的檔案如何搶救?羌族悠久的文化歷史能否保全?這一切,都在緊緊牽動著北川縣檔案局局長蘇義德的心。 5月19日,在蘇義德的推動下,原成都軍區第二炮兵某工程團官兵到達縣委大院,開始挖掘廢墟下的北川檔案。由于正值雨季,所有人都必須加快工作,既要在一堆堆磚瓦縫中小心拿出檔案,又要保證速度。最終,在大雨來臨前,他們成功搶救出了7000余卷檔案。而在天氣好轉后,蘇義德和副局長賈連清等三人又迅速開始了第二次的挖掘工作,為了保護好廢墟中的檔案,他們只能在余震不斷中,冒著生命危險徒手挖掘。此后,在成都軍區300多名官兵、7輛軍車和2臺大型施工機械的幫助下,蘇義德等人又進行了第三次挖掘。前后三次的挖掘,共順利搶救出七百三十三麻袋檔案! 困難重重,史上難度最高檔案修復工作轟動世界! 雖然古城檔案被順利搶救出來,但修復工作卻困難重重,對每一位參與搶救的專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為霉變,在檔案運到綿陽檔案局的第二天,很多檔案本子上竟然長出了蘑菇;同時,被雨水泡過的檔案粘連嚴重,稍一不慎就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面對這些幾乎無解的困難,修復人員爭分奪秒、開動腦筋,一方面將檔案進行緊急冷凍防止更嚴重的霉變,另一方面利用自制的神奇藥水,以蒸汽熨斗等創新方法進行修復并裝裱。終于,經過各級檔案專家的協助,在長達4年的時間里,破損檔案全部被修復完畢,并重新回到了北川檔案館的懷抱。 正如蘇義德所說:“如果這件事做不好,我就成了北川的罪人”。在專家們枕戈待旦、嘔心瀝血、廢寢忘食的搶救之下,一場被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檔案修復工作勝利完成!而這次搶救,更被稱為轟動世界的文保工程! 隨著這些被搶救下的檔案延續的,還有今天的幸福北川。北京衛視《檔案》,用充滿質感的鏡頭與講述,全景再現了堪稱“奇跡”的檔案搶救過程,展現出一座古城迎接新生的傳奇經歷,傳遞出中華民族英勇頑強、生生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北京衛視大型紀實欄目《檔案》自2009年播出至今,已走進十年。十年間,《檔案》通過探尋各種歷史人物及事件的脈絡,告訴了觀眾一個又一個驚人的事件和傳奇背后的真實故事,同時也收獲了眾多忠實觀眾。為了給觀眾更好的觀看體驗,2018新一季《檔案》重裝升級,特提檔于每周二21:20在北京衛視播出,敬請期待! |
相關閱讀:
- [ 05-09]調閱檔案只需幾分鐘 廈門30萬卷館藏城建檔案將全面電子化
- [ 03-22]以黨建引領新時代檔案事業發展 廈門檔案工作會議召開
- [ 12-24]《近代廈臺交流檔案資料選編》面世 近300件檔案首披露
- [ 12-19]金山街道推動“全國健康促進區試點”工作落地生根
- [ 12-18]福建數字檔案共享管理辦法明年2月起開始實施
- [ 12-07]廈門市民可持物權憑證 免費查詢城鄉建設檔案
- [ 08-07]廈工程機械管理中心成立 工程機械有了“身份證”
- [ 08-06]廈門首張挖掘機車牌上路 工程機械監管不再難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