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18日電 法國《歐洲時報》刊發文章稱,“虐待”、“隔離”、“拋棄”、“集體排斥”,法國社會是否對老年人不公?當地時間5月16日,CCNE(法國國家倫理咨詢委員會)公布的一份公報中表示,法國養老機構的體制僵化是一種對老年人的集體“隔離”,甚至是“虐待”。 文章摘編如下: 養老院40%的老人有抑郁癥 法國有近60萬的老人分布在遍布全法的7200所養老院里,其中“3/4的人表示不希望在養老院里度過晚年”。他們中絕大部分是女性,平均年齡為85歲,平均住養老院的時間為2年半。他們感覺到被社會拋棄,有人“有屈辱感”,他們覺得在養老院度過晚年是一種“折磨”。很多人因不愿接受這一現實而情緒抑郁。 這種心態往往得不到陪護人員理解,大量的老人生病,甚至在“屈辱”的感覺中郁郁而終。住在養老院的人中有“40%有抑郁癥狀;11%有自殺念頭”。老年精神科醫生Pierre Vandel在報告中指出,“在老年人中,抑郁癥很常見。因醫療陪護人員往往沒有受過這方面的培訓,老人們往往被漏診或誤診”。“法國是歐洲國家里75歲以上的人中,自殺率最高的國家”,85歲以上是法國自殺率最高的年齡段。 Régis Aubry教授認為,把75歲以上的人納入養老體制,讓他們離開家自行適應集體生活。違背他們本人意愿,把他們的晚年整個交給醫生和陪護,社會和相關的個人將責任撇干凈,這簡直就是一種“道德敗壞”,會導致對老年人“潛在的”的虐待。 “集中居住的形式往往使得生活條件下降”,而且“費用高昂”。報告中提到“中等價格為每月1949歐元,相當于享受社會福利前的退休人員平均月收入的114%。”且“醫護人員短缺、護理差強人意”,老人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到被拋棄和被孤立。 養老院意義何在? CCNE在2016年10月養老院罷工活動發起之前提出過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將老年人集中在所謂的養老院到底有什么的意義?養老院是否是一個安享晚年的好選擇?” 從確保他們安全和健康的角度來說,初衷是好的。但是,“從道德層面,尤其是在個體受尊重”的角度來說則不然。報告質疑,“憑什么限制某個年齡段的人的生存空間,將他們囿于方寸之內共同生活?勞動經濟和安全角度的合理性是否應該凌駕于個人對生活住所的自主選擇的意愿之上?是否應該將老年人納入整體社會結構,以符合年齡和人口構成多樣性的社會定義?”。 法國國家倫理咨詢委員會認為壽命長并不代表其活得幸福。 如果說家庭護理往往“很困難,甚至不可能實現”的話,那是因為親屬往往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支撐,而且家庭護理類職業也“沒有得到足夠的社會重視和合理的報酬”。CCNE認為“雖然可能不會被廣泛接受”,但依然要“保障所有人,不論身體上還是精神上、社會地位上都享有健康的權利”。 老人不再受到尊重 除了相關的資源不足的問題之外,CCNE還指出,法國社會,尤其是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和誤導了社會認知”,淡化了“弱勢人群”,過度渲染“年輕和健康”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針對老年人的孤立和輕視,形成“年齡歧視”,造成上了年紀的人是“負擔”、“多余”、“過時”的普遍的負面印象。 CCNE認為,“長者的威信由于經驗論的可信度的降低而被減弱。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社會不再認為年齡和知識積累成正比,這種觀念已經過時了”。 這種“年齡歧視”體現在很多的日常細節里:比如很多護理人員往往因為給老人脫衣服太花時間而讓他們穿著衣服體檢。CCNE認為,“這種做法導致漏掉一些重大疾病的臨床體征”。急診中,老年人因不能及時而清楚地描述自己的癥狀,導致病情得不到重視,使他們的處境進一步惡化。 這種大大小小的歧視現象日積月累,導致人們淡化了對“年齡歧視”危險性的意識,使得老年人在社會上被“孤立”,報告中強調,“得益于新的醫療手段,人們的壽命延長了,但并不意味著他們活得更幸福了。這種給老年人強加約束的體制將他們的晚年生活變成了一種煎熬,而幸福的晚年不僅僅關乎醫學和健康”。 建議代際合住、親屬陪伴 CCNE的主席Jean-Franois Delfraissy教授表示,他們提出的意見既是道德性的,也是政策性的,“養老院機構依然存在,但是要打破限制了人們既有能力和自主愿望的一些規范”。CCNE提出停止對老年人的隔離,尊重他們的自主性,以便“讓他們的晚年更有意義”。 除此之外,CCNE還給出了一份比較具體的,甚至技術性的建議清單來改善體制,例如,他們提出“養老院之外的養老院”,建議不要將養老院隔離起來,而是整合到新的住宅建筑物中,或者讓不同年齡段的人合住。還可以選擇讓老年人自我管理,增強他們的自主性和相互間的團結。 要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必須改革社會養老體制,促進不同代人的溝通,減少老年人的孤獨感 他們還提出要改善社會福利,以鼓勵親屬親自陪護病人和殘疾人。并建議設立第5種社會保險以保障弱勢人群。報告中還建議將尊老納入學校教育中,鼓勵孩子“把幫助弱勢群體當作一項必要的民主責任”,推動“代際間”共同生活。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