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列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首要任務。國家統計局發布4月份經濟數據顯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國民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呈現生產和需求穩中有升、就業和物價總體穩定、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質量效益持續改善的良好發展態勢,新動能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在增強,未來經濟前景依然可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今年前四個月,我國供給側改革繼續深化,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供需關系不斷改善,主要表現在: 第一,產能利用率提升。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5%,比上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說明在低端無效供給減少的同時,先進產能正在有序釋放。 第二,商品房庫存減少。4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56687萬平方米,比3月末減少642萬平方米。第三,企業成本降低。1-3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成本為84.33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18元。 第四,短板領域投資增加。1-4月,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農業、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0.5%、18.9%和10.8%,分別快于全部投資33.5、11.9和3.8個百分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企業效益提升,企業和政府收入均保持較快增長,工業企業盈利能力增強。1-3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5533億元,同比增長11.6%;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18%,比上年同期提高0.11個百分點,說明在減稅降費等政策的呵護下,企業成本持續下行,市場需求有所回暖。同期,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利潤同比增長11%,與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基本相當。企業利潤增加的同時,微觀杠桿率也在下降。3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4%,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在此基礎上,企業預期不斷向好,市場信心增強。4月份我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4%,連續21個月處于榮枯線以上。3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達到112.3%,為近年來高位,說明市場信心在增強。此外,1-4月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2.9%,亦保持較快增長。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推動下,新動能支撐作用不斷增強,經濟更具活力。第一,新產業增勢良好。4月份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8%和10.3%,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8和3.3個百分點。1-4月高技術制造業同比增長11.9%,裝備制造業增長9.2%,均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 第二,新主體日趨活躍。4月份新登記企業數量再創新高,日均新登記企業超過2萬戶。第三,新業態較快增長。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新業態保持較快增長,1-4月全國網上零售額25792億元,同比增長32.4%,比上年同期加快0.4個百分點。 第四,新產品廣受歡迎。4月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82.2%,集成電路增長14.3%,工業機器人增長35.4%。4月份,全國新能源汽車銷售8.2萬輛,同比增長138.4%。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開放系列措施影響下,我國外貿總量增長,結構進一步優化。4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3582億元,同比增長7.2%(上月為-2.5%),其中出口12705億元、增長3.7%,進口10877億元、增長11.6%,貿易順差收窄27%。可見,我國外貿呈現出口增速由降轉升、進口增速加快、貿易更加平衡的態勢。 總體來說,4月份我國國民經濟延續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但同時應該看到,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在增加,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在外部,逆全球化潮流有升溫趨勢。在內部,新舊動能的轉換仍需較長時間,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依舊嚴重,創新活力仍有待增強,高房價對消費需求的擠出效應值得高度警惕。以上問題的解決,很大程度上仍有賴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化、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入實施乃至改革開放的整體推進。我們相信,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正確指引,有改革開放40年打下的良好基礎,有“啃硬骨頭”的堅定決心和行動,我國經濟將不斷克服高質量發展征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為在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作者張茂榮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
相關閱讀:
- [ 06-21]農業供給側改革:向"綠色"要動能
- [ 06-06]福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力促工業持續穩定增長
- [ 05-29]彩電業應對市場低迷進行供給側改革 液晶電視拆開賣
- [ 03-22]【治國理政新實踐·四川篇】四川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算好生態帳
- [ 02-28]一位全國種糧大戶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字經"
- [ 09-05]如何真正讀懂習近平G20講話?你需要這三把鑰匙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