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心中有數”,實體經濟更加“壯實” 連接器是貴州航天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產品之一,長期以來,產品研發雖處于領先地位,但生產線一直以人工生產裝配為主。不僅生產效率得不到提高,質量還不穩定。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航天電器與德國西門子合作,打造“柔性智能制造車間”。利用大數據技術開展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流程再造,設備利用率從40%左右提升到70%以上。其中,麻花針生產線工作人員從60人銳減到15人,而產能提升了將近一倍。 如今,航天電器一條生產線可以制造超過一萬種不同規格、不同型號的元器件,公司經營效益穩步提升,并入選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 “觀念不變原地轉,觀念改變天地寬。”貴州航天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躍軒說,大數據打破了企業內部的信息孤島,倒逼企業拋棄“人海戰術”“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轉向探尋智能化發展之路。近期,將邀請德國工業4.0研究部門為公司把脈,并在美國、德國、韓國等布局市場。 “在與大數據的融合中,我們已經自覺不自覺地融入國際競爭中。”王躍軒說。 市民在貴陽市觀山湖公園內體驗數谷之夜活動(5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劉續 攝 大數據與實體經濟如何深度融合?貴州的辦法是:摸清底數、萬企融合。在對近1.4萬家企業融合發展水平進行評估后,引入西門子、思科、施耐德、阿里等100多家全球知名大數據企業為貴州企業問診把脈、提供轉型升級方案。據統計,全省60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中,有4300多家正在實施信息化改造。 走進貴陽海信電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輛輛“小白車”映入眼簾。它們沿著地面的“軌道”自動前行、拐彎,一批批運輸著配件。 “面對生產過程的一個個數據孤島,海信實施智能化升級,打造全過程大數據鏈,大幅提升生產效率。”貴陽海信公司黨委書記溫洪剛說,員工總數從1000人左右減少到500人左右,年產能卻從改造前的90萬臺左右增加到目前的190萬臺。電視機生產時間由原來的1周縮短至2小時,產品不良率下降27.56%。 “每臺電視機有一個‘身份證’,產品制造全過程可查詢、可追溯。”溫洪剛說,這些數據也會及時反饋到產品研發部門和市場部門,為制定新的產品規劃和市場策略提供參考。 統計數據顯示,近三年來,貴州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指數在全國排名上升了6位,并建立了全國首個面向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標評估體系。2017年10月,國務院把“貴州省以大數據為載體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作為2017年第四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在全國通報表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