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G123次列車從北京南站首發(2017年6月26日攝)。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40年,我國全面深化科技改革蹄疾步穩,科技體制改革譜寫出“多重奏”“交響樂”,改革釋放出的新動能和新活力不斷迸發涌流。近年來,“天眼”探空、神舟飛天、墨子“傳信”、高鐵奔馳、北斗組網、超算“發威”、大飛機首飛……厚積薄發的中國科技交出了讓世界矚目的答卷。新華社記者邢廣利 攝

中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干線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成功(2017年5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方喆 攝

2016年12月10日,在西藏阿里觀測站,“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合成照片)。新華社記者金立旺 攝

這是正在進行鉆井作業的重慶涪陵焦頁90號頁巖氣平臺(2017年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劉潺 攝

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展出的我國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三號”原型機(2018年5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李然 攝

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常進(中)和他的團隊(2017年11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金立旺 攝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恒溫箱里(2018年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金立旺 攝

FAST在滿天繁星下呈現出的美麗景觀(2016年6月27日攝)。2017年10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宣布,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經過一年緊張調試,已實現指向、跟蹤、漂移掃描等多種觀測模式的順利運行,并確認了多顆新發現脈沖星。新華社記者劉續 攝

“蛟龍”號完成下潛后回到“向陽紅09”船甲板(2017年6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集裝箱船在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靠泊作業(2017年5月10日攝)。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是我國完全自主創新并設計建設的亞洲首個、全球領先的全自動化碼頭。新華社記者朱崢 攝

8名在美國打拼的哈佛博士后先后回到安徽合肥的“科學島”——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在嶄新的平臺上挑戰前沿科研領域(2017年8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金立旺 攝

陜西第六鏡科技文化有限責任公司運營團隊的成員在工作室合影(2017年4月17日攝)。兩名西北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的學生在2014年本科尚未畢業時就一起組建了“第六鏡”。2017年1月,“第六鏡”突破了技術瓶頸,其人臉識別技術也取得了國際權威評測體系的認可,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新華社記者劉瀟 攝

在地處四川南部地底2400米的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PandaX實驗組的研究人員對設備進行維護(2016年6月28日攝)。該實驗組利用在空氣中提純的惰性元素氙作為探測媒介來尋找暗物質。新華社記者薛玉斌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