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記者蓋博銘)科學家用公式彈奏宇宙的旋律,人文學家用心靈譜寫生命的贊歌。當科學大咖遇上藝術家,他們的對話會激起怎樣的思想火花? 26日,“中科院公眾科學日”期間,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歐陽自遠、數學家蔡天新、跨界音樂人吳彤等登上中國科學院“SELF格致論道”講壇,讓科學“對話”藝術、真理“對話”想象。 “此次講壇不僅在普及知識,更在于傳播思想。”活動主持人、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吳國盛介紹,講壇從思想的源頭上促進公眾參與科學的積極性。 科普活動中,真正的“主人”是青少年。臨近開場還有半個小時,現場已有近四分之一的座位坐著小朋友。 黃天衡同學提前一個小時就到了現場。“科普類的講壇讓我們的周末更加有意義。很希望演講嘉賓能夠激烈討論,也想聽一聽科學家和藝術家怎么互相點評。” 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蔡天新,既是一名數學家,也是一位詩人。他登上講壇,分享科學與藝術面臨的共同課題:看見與發現。 蔡天新認為,無論是科技還是文藝,都經歷從“看見”到“發現”,也就是獲取智慧的過程。“過去我們習慣從歷史和西方獲得靈感,現在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也將促進科學與人文的進步。”以數學與繪畫為例,數學幫助藝術家進行構圖,繪畫又為數學家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 跨界音樂人吳彤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笙的演奏傳承人。時而婉轉悠揚,時而洪流激蕩,結合笙的演奏,吳彤向觀眾講述音樂與科學的共通之處。“讓藝術家對話科學家恰恰說明科學的開放性。科學一直在嘗試尋找萬物之間的聯系,探索世界的本源。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兼容并蓄,科學與藝術在思想維度也有共通之處。”吳彤說。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王瑤表示,科幻是科學與藝術的集中體現,科幻也是一種跨越“思維邊疆”的好奇心和勇氣。“在常規思維中加入科幻思維,大膽對新世界和新自我進行探索,這既是科學精神,也是人文精神。” 歐陽自遠認為,科學與藝術是“硬幣”的兩面,是對世界不同的理解方式。科學家與藝術家可以互相借鑒表達手段、思維方式。 科學家追求“真”,藝術家追求“美”。歐陽自遠認為,藝術的形象思維和科學的邏輯思維雖不同,但科學與藝術的終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人類的美好生活。 本次科普活動是中科院“SELF格致論道”講壇的第26期。該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主辦,邀請科技工作者和文化藝術家在全國范圍講述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