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42年的村黨支部書記,67歲的莫文珍除了留給村里一大片生機勃勃的芒果園,一座生活幸福的新家園,還給新村委和村里留下了“五條要求”。 “為了讓村子發展得更快、更好,村委會工作需要由更有朝氣活力的人來干。我交班時給他們提出‘五條要求’。一是要跟黨走,依靠黨的政策發家致富;二是要和給我們提供土地的‘老東家’搞好關系;三是要依靠科技發展;四是要教育好下一代;五是要做事有公心、民心。”莫文珍說。 莫文珍是廣西百色田陽縣那坡鎮尚興村的“老支書”,他帶領全村14個自然屯220戶1300多人,用了10年時間從貧瘠的山溝整體搬遷出來,用了近30年時間開墾幾十座荒山種植芒果,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去年,他不再擔任村支書,將接力棒交給了新任村支書梁德東。這“五條要求”,可以說是莫文珍對過去脫貧經驗的總結,也是對今后尚興村發展的期望。 尚興村谷隆屯是莫文珍和鄉親們搬遷前居住的地方,人均耕地不足0.4畝,是有名的缺水、缺土、缺糧、不通電、不通公路的“三缺兩不通”大石山區特困村,當時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 1987年,莫文珍率先帶領谷隆屯16戶83人走出大石山,來到弄蕉屯承包荒坡450畝,開展芒果種植。那時,莫文珍和鄉親們并不知道,自己成為了我國較早自主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探索的農民。 剛開始時,條件異常艱苦。沒有果苗,大伙就到街頭巷尾,把人家吃完扔掉的芒果核撿回來育苗。缺少肥料,就到各村去撿拾牛糞做肥料。不懂技術,就去各種農技講座的門外窗邊蹭課聽講。 經過艱苦努力,莫文珍和鄉親們終于盼來了芒果飄香。依舊生活在大石山里的村民也看到了脫貧希望。莫文珍趁熱打鐵,引導群眾全部易地搬遷。到1994年,全村220戶1300多人全部搬出窮窩子。尚興村也從當初的年人均純收入不足200元,發展到現在的人均純收入8500元,群眾都住進了“芒果樓”。莫文珍先后被授予“全國十大扶貧狀元”“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對于幸福家園建設,莫文珍認為,除了賺票子、蓋房子,還要把下一代教育好。“我們這輩人的努力是為了下一代,下一代又是家鄉的建設者。新農村建設是否成功,不僅要看房子,還要看后代是否教育得好,要看子女是否有德有才,要看有多少大學生、研究生。”莫文珍說。 莫文珍對村委班子的最后一條要求,是做事要有公心、民心。當年,第一批16戶群眾之所以能率先走出來,就是因為有莫文珍等6名黨員帶頭。正是帶領群眾搬出貧困大石山,過上好日子的信念支撐著他們堅持下來,最終用10年時間從貧瘠的山溝整體搬遷出來。“沒有公心、民心,就沒有動力,群眾也不信任你,最后什么事情都搞不好。”莫文珍說。 “莫支書雖然退休,但依然堅持在扶貧一線,他的這‘五條要求’非常符合我們村的實際,是留給我們村的最寶貴財富,新村委班子一定會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梁德東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童政 周驍駿) |
相關閱讀:
- [ 05-31]【中國夢 踐行者】鐘世鎮:只要有工匠精神,可以把標本鍛造成藝術品
- [ 05-31]莆田工行成功舉辦“中國夢 勞動美”學十九大精神職工演講比賽
- [ 05-28]松溪縣舉辦黨建引領·文明創建《就愛廣場舞 舞動中國夢》文藝匯演活動
- [ 05-28]習近平妙喻科技強國 以“科技夢”助推“中國夢”
- [ 05-27]以“科技夢”助推“中國夢”——中國科技創新實現歷史性跨越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