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葉昌漢 年齡:70歲 退休前職業:醫生 老年大學“學齡”:11年 “一位難求”等了三年 今年70歲的葉昌漢頭上只有幾根白發,穿著干凈整潔的藍色襯衫,看起來十分精神。記者見到他時,他剛從廣州市老年大學曉園路校區上完聲樂課回來。每周一三五的上午9點,他都要準時在這里上聲樂課。 如今,他已經在老年大學學習了11年。盡管自己并不是班上最資深的學生,但有一點葉伯很自豪:他是班上出勤率最高的老人之一。 家住工業大道中的他要在9點準時趕到下塘西路,這對他來說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尤其是現在有了兩歲的孫子,葉昌漢需要忙碌的事情就更多了,除了幫忙帶孫子之外,全家買菜的重擔也落在他肩上。上課之前,他要將家里一天所需的菜都買好。每天上課的前半小時老師會教他們練聲,因為老人們上了歲數,聲帶很硬,必須堅持練聲,上課時才能保持音色。 退休之前,葉伯是陸軍總醫院的一名醫生。當他退休時,單位想返聘他,但被他婉拒。“醫生這個工作,壓力太大,工作強度也太大,我都勞碌了幾十年了,也該歇歇了。”那時,葉昌漢的孫子還沒有出生,一下子閑了下來。 2007年,廣州市老干部大學還是現場預約報名,前兩年他都沒報上名。直到第三年,他才根據預約的先后順序,報上了名。“當收到消息說我可以去上老年大學了,真跟當年聽說我被大學錄取了一樣興奮,太不容易了。”葉昌漢笑著說。他也是后來才跟學校打聽到,他所報名的聲樂、舞蹈和器樂,是學校最熱門的三個專業之一。盡管學校每年的招生名額達到1萬人以上,但依然“一位難求”。當年他所在的聲樂班上約有80人,報名的卻超過300人,淘汰比例達到了4:1,他最終能夠報上名,真的算是“幸運兒”。 讀了11年仍不想畢業 對于這個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葉昌漢非常珍惜。每周一、三、五,他兩天上聲樂課,一天上舞蹈課。 “我老家是農村的,年輕的時候下田干活時就喜歡吼幾嗓子。一直有個唱歌的愛好,后來當了醫生,這個愛好就被耽誤了。退休之后,我總算有個機會把這個愛好撿起來了。”一開始,葉昌漢以為在老年大學上聲樂課,就是大家一起唱歌。經過幾次上課之后他才發現,學校授課的內容非常專業,師資水平很高。給他講授聲樂課的老師,很多都是星海音樂學院的教授,給他上舞蹈課的老師,很多是在全國或省市獲獎的名師。 葉昌漢這才意識到自己有些“五音不全”,以前那些唱法都是錯誤的。“以前那是喊,不是唱歌,發聲的方法都不對,氣息和發聲部位都不對。”更大的挑戰還在于識譜。他之前從未受過正規的音樂訓練,完全不懂五線譜。“聲樂水平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永無止境,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完成的。”這是他這些年學聲樂最大的體會。 葉昌漢說,上老年大學最大的樂趣是在這里可以找到自己的價值,還能夠和志同道合的老人享受學習的樂趣。在老年大學,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大家說說笑笑,一天很快就過去了。“在這里,你會感覺自己還是緊跟著這個時代的步伐,沒有被這個社會淘汰。”有時,他的一首歌唱得好,獲得老師或其他老人的夸贊,都會讓他很有成就感。 現在,每周固定時間到老年大學上課,已經成了融入他骨子里的生活習慣。“現在要是哪一次沒去,我都會覺得難受。” 身邊的同學換了一茬又一茬,葉昌漢在老年大學讀了11年依然沒有畢業。期間,因為聲樂班的名額有限,需要招新人,他曾兩次被迫“畢業”,但沒過多久,他又重新“入學”。同學們笑稱葉昌漢已經成了“博士后”。“主要是習慣了一個老師,就想繼續跟著他學,但人家也要招新人,一個蘿卜一個坑,你不出去,新人就進不來。” 對于自己11年的堅持,葉昌漢笑言,這沒什么。他說,班上像他一樣上了十多年老年大學的大有人在,還有人一周有5天在老年大學“泡”著。“半途而廢”的老年人一般只有3種情況:健康狀況不允許,搬到遠處去住了,或去給子女看孩子。 把年輕時的遺憾補回來 葉伯學習為何如此“如饑似渴”?這跟葉伯年輕時的經歷有關。 葉昌漢的老家在清遠,十多歲時就到部隊當兵,先是到廣西柳州、防城港,后來換防到湖南衡陽。“我家日子苦啊。我是家中老大,小時候吃不飽飯,天天餓肚子,還要下田干活,后來到部隊當兵,吃飯管飽,饅頭一頓都能吃十多個。”后來,他被推薦去工農兵大學上了三年大學。當時是第一軍醫大學的老師們來給他上課。但隨后幾年,在當時的局面下,上課時間受到很大擠壓,他也沒有心思專心學習。葉昌漢說,當時的工農兵大學跟現在大學的學習內容差別很大,課程中能有一小半時間學習專業的醫學知識就不錯了,基本上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所以,我一直很羨慕現在的大學生,能在大學里度過四年美好的大學時光。”葉昌漢說,如今在老年大學里學習依然非常賣力,就是想把年輕時的遺憾彌補回來,把那時浪費掉的時光找回來。 葉昌漢和妻子袁建勤是他在衡陽當兵時認識的,袁建勤是衡陽一家軍隊醫院的護士。1975年,葉昌漢從湖南調回廣州后,還一直和袁建勤保持著書信聯系,兩人鴻雁傳情,足足維持了3年時間。直到1977年,兩人才在廣州結婚。 “當時結婚很簡陋,既沒有挑日子,也沒有請朋友吃飯,找到連隊上要了二兩花生票,1斤水果票,換了些水果、花生,請同事們過來開了個茶話會,這門婚事就算定下了。”直到現在,葉昌漢還覺得有些虧欠妻子。 如今,不僅葉昌漢在老年大學學習得歡實,老伴袁建勤也在海珠區老年大學學習書法和器樂。老兩口還經常在家中交流各自在老年大學中學習的特長。 在他看來,在老年大學的學習讓他活得越來越年輕,也能緊跟上時代的潮流。 |
相關閱讀:
- [ 05-31]【中國夢 踐行者】鐘世鎮:只要有工匠精神,可以把標本鍛造成藝術品
- [ 05-31]莆田工行成功舉辦“中國夢 勞動美”學十九大精神職工演講比賽
- [ 05-28]松溪縣舉辦黨建引領·文明創建《就愛廣場舞 舞動中國夢》文藝匯演活動
- [ 05-23]【中國夢·踐行者】"皮匠"唐劍:要幫千名殘友養活自己
- [ 05-22]“關愛殘疾人,共筑中國夢”——全國助殘日志愿服務活動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