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東 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創新驅動的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科技創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問題。只有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才能產生一流的創新成果,才能擁有創新的主導權。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進程中,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 近年來,全國上下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各地紛紛制定政策措施吸引和培育人才,打造人才高地,開通引進人才的“直通車”,“搶人才”成為一道風景線。 但是,毋庸諱言,很多地區人才的結構性矛盾也很突出:一是傳統產業的人才利用率下降,新型的高層次、高技能和復合型人才匱乏。二是人才分布不均衡。從產業角度看,農業領域人才不足,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工業人才集中在幾個支柱產業,中青年技術骨干流失較為嚴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后繼乏人;服務業人才主要集中在傳統領域,現代服務業人才較為缺乏。從行業角度看,事業單位人才比重偏高,主要集中于教育、衛生系統,其他領域人才比重偏低。從地域分布看,人才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其他地方人才數量少而且處于凈流出狀態。 人才的結構性矛盾的背后是人才的觀念和體制性障礙。在人才的選拔和使用上,論資排輩、求全責備,人為限制太多,使用和吸引人才的政策還有待于創新,人才管理的法規體系建設亟待加強,人才管理沒有形成合力,鼓勵干事業、支持干成事業、幫助干好事業的環境還沒有真正形成。 人才市場覆蓋面較窄、功能不完善、社會化服務程度不高、管理不規范,相當數量的人才和用人單位游離于人才市場之外。 在引才、用才觀念方面,有“三多三少”:講“利益驅動機制”過多,講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和鼓勵奉獻的過少;講“市場經濟作用”過多,講思想政治工作過少;講高工資、高待遇過多,講人才發展的軟環境建設過少,不注意研究和滿足人才的多層次需求,“引才不留才、留才不留心、留心不知心”。 在處理引才和用才關系問題上,也有“三重三輕”現象:重吸納增量,輕激活存量;重引進外埠人才,輕現有人才穩定和潛在人才挖掘;重人才高薪招聘,輕本地區、本部門現有人才的充分使用,被戲稱為“招來女婿,冷落兒子”“引進住持,氣走方丈”,人才的“燈下黑”現象使人才邊引進邊流失。 在優秀青年人才的選拔和使用上,存在著“四重四輕”:重洋輕土;重“海龜”,輕“土鱉”;重學歷、資歷和輩分,輕能力;重白領人才,輕藍領人才。人才的選拔和使用人為限制較多,求全責備嚴重,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人才問題的根本癥結是市場化程度低,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不夠,人才資源開發的體制性障礙尚未消除,引才、用才方面的觀念還較落后。 加強和改進人才工作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根本保證,也是實施創新驅動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任務。必須正確認識并解決好當前面臨的人才矛盾,以調整人才結構為主線,把人才工作納入科技創新和結構調整的總體布局,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實現人才工作的觀念、體制和機制的全面創新。 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強化人才工作的“一把手工程”,有愛才之心、識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藝、育才之見,滿腔熱情地為人才服務,在全社會形成尊重人才、重視人才、大膽使用人才的濃郁風氣。 牢固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觀。拓展識才、用才、育才的范圍,做到唯才是舉,廣納群賢,打破人才的屬地禁錮和所有制束縛,既凝聚一般人才,又凝聚高層次人才;既凝聚體制內人才,又凝聚體制外人才;既凝聚國內的人才,又凝聚境外海外的人才;既凝聚存量人才,又凝聚增量人才;既凝聚黨政領導人才,又凝聚企業管理和科技人才,最大限度地把各類人才積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中來。 牢固樹立以用為本的人才使用觀。人才作為一種特殊資源,只有使用才能創造價值。做好人才工作要堅持“以用為本”,圍繞用好用活這個核心去培養、引進、配置、激勵和保障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作用貫穿于人才發展始終,為各類人才搭建事業平臺,使各類人才各得其所、各盡其才、才盡其用。 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評價觀。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體現人才的發展性、多樣性、層次性和相對性,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 要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 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進人才引進、培養、流動、激勵等工作的體制創新。實行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真正使人才資本的價值得以體現。勞動者、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發明者等創造了較高的價值,就要得到較高的報酬,使之具有充分的成就感和光榮感。完善科技獎勵制度,讓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得到合理回報,釋放各類人才創新活力。 通過改革,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 真正培植好人才成長的沃土,讓人才根系更加發達,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 |
相關閱讀:
- [ 06-05]福建社會主義學院創新宣講模式 讓學習入腦入心
- [ 06-05]漳州衛計審批窗口創新審批模式 服務“提效加速度”
- [ 06-05]創新引領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 [ 06-05]中國科技事業加速超越 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
- [ 06-05]漳州衛計審批窗口創新審批模式 服務“提效加速度”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