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風云二號的“最后一顆星”——H星,在西昌成功發射。至今,中國“風云衛星家族”已有17顆衛星成功發射,而它們悉數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地處上海)研制。在風云衛星“出生地”上海,衛星廠房伴隨風云變幻,幾經更迭。 剛夠放兩顆衛星的紅磚廠房 回憶起這些年“造星廠”的變化,研制人員頗有感慨。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只有兩個在研的衛星型號,風云一號和風云二號,一間6米乘8米的紅磚廠房,剛夠放兩顆衛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812所風云二號H星指揮湯紅濤回憶。 他介紹,和現在的智能化廠房不同,那時衛星廠房內鋪的是被磨平的水泥地,廠房沒有通風系統、人員出入靠筆頭登記……由于缺乏造衛星的經驗,設備工裝也跟不上衛星研制的需要,研制費時費力,效果難以保證。 “還記得每逢風云二號要進行整星噪聲、振動、模態、熱真空等試驗,我們都要集全所之力,組成一個龐大的試驗隊,將衛星‘肢解’后運往北京、南京或者其他地方,而且一次試驗動輒就要花費幾十萬元(人民幣)。”812所空間環境試驗中心副主任張利說。 初建“智慧車間”H星“生逢其時” 2000年以后,機遇終于來了,隨著航天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中國在航天領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確保風云二號及后續諸多型號的順利研制,812所先后建造了3個大型總裝總測廠房,引進一批先進的測量系統,建成了KM5A、KM5B、F3H、F4H、Y1H等系列空間環境模擬試驗系統,以及200kN、350kN、500kN系列振動臺和1100立方米的混響室、整星級微振動試驗室等力學環境模擬試驗系統,初步構建了衛星AIT(裝配測試與試驗)智慧車間的雛形和“一個屋檐下造衛星”的能力。至此,風云二號在總裝能力和試驗手段上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跟風云二號系列的前幾顆衛星必須趕去外地操作或試驗不同的是,H星誕生在智慧車間不斷成熟之時,享受到了‘一個屋檐下造衛星’的‘實惠’”,812所總裝中心主任陳小弟介紹。 以數字化技術為推動力,812所持續開展了三維數字化研制、設計制造一體化平臺構建、數字化單元集成應用、衛星AIT智慧車間建設、試驗綜合管控平臺建設等一系列工作,為H星的成功研制提供了有力支撐。 現在再走進這里的衛星總裝測試廠房,人們看到的是數字化信息中心的在線監控、衛星AIT過程的數據和照片自動采集、平板電腦上各項流程的流轉和簽署、智能物料庫的統一管理與配送、溫濕度/電磁輻射在線監控與報警、設備運行狀態監控等等場景。 從“人工采集”到“數字造星”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風云二號在測量衛星裝配精度時,其數據的采集還得靠人報讀、記錄并計算結果,容易出錯不說,還影響研制進度;當時所里僅有的一臺可靠性試驗設備10kN振動臺,既無滑臺又無多點測控功能,承載能力相當低。而今,風云二號衛星研制已是“數字化模式”。 “說到表格化,風云二號是第一個實行表格化的型號,并且到H星的時候已經形成了數據包式的管理”,風云二號主任質量師陸衛華說。她介紹,從進發射場到發射,風云二號共記錄了包括管理、技術安全、操作、測試、確認、運輸等6大類484份發射場試驗質量控制記錄表格,形成了《發射場整星各階段總裝過程質量記錄數據包》《發射場廠房環境控制記錄數據包》《發射場崗位職責數據包》等16套原始記錄數據包,所有數據正確、完整、可追溯,實現了過程化、集成化的管理。 |
相關閱讀:
- [ 06-06]風云二號H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 06-06]風云二號衛星對西太平洋及南海生成臺風監測無一漏網
- [ 12-31]中國成功發射風云二號08星
- [ 02-08]風云二號F星在軌測試啟動 成功獲首張紅外云圖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