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超社會”,韓國女性轉向“霸氣” 【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林龍優】在韓國,“女超”不是足球比賽,而是“女超社會”。2015年,韓國女性人口首次超過男性人口,這是韓國首次出現“女超”現象。根據韓國統計廳最新統計,韓國當前男性占總人口的49.8%,女性占50.2%。人口專家認為,在“男權主義”盛行的韓國社會,這個數字有劃時代意義,意味著韓國進入“女超社會”。 梨花女子大學輸出女性教育 女性的壽命普遍比男性長,根據韓國統計廳的統計,韓國女性平均壽命為85.1歲,男性只有78.5歲,女性比男性平均多活約7年。于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女超社會”在韓國出現了。另外,韓國人“重男輕女”的思想逐漸被拋棄,再加上墮胎在韓國是不合法的,女嬰出生率提高了。 “女超社會”也體現在其他方面,如,韓國女孩入學率比男孩高;在韓國激烈的司法考試中女性合格者比男性多;女性公務員人數也超過男性等等。 這跟韓國政府多年來一直推動女性教育有關系。自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韓國社會對兩性平等的認識提高,韓國政府一直致力于解決性別歧視,在推進兩性平等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2000年,韓國政府對《教育基本法》進行了修改,補充了“有關增進男女平等內容”,鼓勵學校重點培養女性人才。2002年,韓國政府對《女性發展基本法》進行修改,為女性官員的任命提供法律依據;2003年,韓國政府又推出了“女性政策基本計劃”,包括提高教育領域女性的比例;加強女性的就業指導和推進兩性平等教育政策等目標。 韓國女性人才培養的項目也對外輸出。以著名的梨花女子大學為例,學校設立了專門針對發展中國家女學生的女性人才獎學金,選拔有發展潛力的女性,為她們提供有關女性發展的專業化課程,培養21世紀女性領導人才和專家。 韓劇女主角從溫婉轉向霸氣 在“女超社會”環境下,韓國各領域出現越來越多的“女超人”。例如韓國首位女外長康京和。1955年在首爾出生的康京和畢業于著名的延世大學,然后赴美留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康京和長期在聯合國工作,見多識廣,經驗豐富,讓她成為2003年后第一位非科班出身(通過外務考試)的外長。 筆者就職的單位也有很多“超女”學霸,她們都是畢業于美國名牌大學,精通三四國語言,周游列國。在韓國家庭中,不論是有工作的女性,還是全職主婦,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很高。 這些高素質、成就非凡的女性,在韓劇中也有反映。韓劇的女主角也從溫婉無害的《大長今》慢慢向霸氣御姐轉變。例如今年初大熱的韓劇《迷霧》,女主角高蕙蘭就是一個在職場中沖鋒陷陣,所向披靡,愈挫愈勇的“女王”,她思維縝密,目光如炬,一亮相就是女王風范。 女主播爭取到戴眼鏡的權利 可是,韓國要從“女超社會”走到女性優秀程度和比例超越于男性的階段,還有一段很長的路。韓國專家表示,雖然韓國進入了“女超社會”,但女性地位仍然比較低,僅僅是增加女性人口和女性就業崗位沒有實際意義,因為韓國男尊女卑思想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女性被不公正對待的社會風氣仍然存在。 前不久,韓國MBC電視臺新聞主播林賢珠自己成了新聞,就因為她在新聞節目中戴了眼鏡。據韓國媒體報道,韓國新聞節目從來只有男主播可以戴眼鏡,女主播一般要求戴隱形眼鏡。林主播那天的舉動讓她成為首個戴眼鏡播新聞的女主播,引起網友熱議。她在接受采訪時說,想通過戴眼鏡來傳達兩性平等的信息,希望觀眾能夠接受戴眼鏡播新聞的她。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6年各國在兩性薪酬方面的調查顯示,韓國的男性雇員比同等工種的女性雇員收入要高36.7%,而美國和加拿大男性比同樣工作的女性收入高18%。另外,韓國女性政策研究院在2013年針對職業女性調查發現,高學歷的韓國女性進入社會工作的比率并不高,高學歷女性就業率僅為60.1%,就是說有四成高學歷女性的知識和能力沒有全面發揮到職場上。例如2017年很火的韓劇《今生是第一次》里面的女主角,盡管是最高學府首爾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可是因為遭遇職場性騷擾憤而辭職,空有學歷無法就業,家里還重男輕女,只得到咖啡廳去打工。 |
相關閱讀:
- [ 07-02]韓國公務員明年一改“男性當家” 首度“女超男”
- [ 06-08]西班牙發布新內閣名單 女性大臣比例歷史最高
- [ 06-05]沙特首次向女性發駕照
- [ 06-05]“插隊”懷孕被訓斥! 日企女性輪流懷孕制遭吐槽
- [ 06-03]女兒名字不夠女性化 意大利父母遭法院傳喚
- [ 05-25]8名女性指控好萊塢男演員摩根·弗里曼性騷擾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