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近日報道,Uber申請了一項很有意思的人工智能專利:通過機器學習技術來判斷使用APP約車的乘客是否處于醉酒狀態,然后為其定制乘車服務,比如讓接受過醉酒乘客服務培訓的司機前往接送。 產品未出,專利先行。在技術市場打拼,沒有知識產權做“護身盔甲”萬萬不行,在競爭日益白熱化的人工智能領域更是如此。想要贏得AI的明天?得趕緊看看手中有幾張知識產權的籌碼。 AI領域知識產權層次豐富 “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領域所包含的知識產權可以依據產業劃分,大致分為三類。”北京人工智能專利產業創新中心總經理劉翰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劉翰倫告訴記者,第一類屬于基礎層,也就是人工智能的底層技術所包含的知識產權。這類知識產權覆蓋硬件和軟件,例如芯片、算法、傳感技術等方面最基礎的技術。 第二層屬于技術層,這類知識產權覆蓋將基礎層的技術進行整合后所產生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 第三層屬于應用層,這類知識產權覆蓋的范圍主要是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具體的行業或場景中,比如自動駕駛、陪伴機器人、醫療圖像識別等等。 “人工智能企業要進行知識產權布局,可以從很多方面入手。”劉翰倫介紹,例如從技術角度可以申請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軟件則可以考慮版權,為產品外觀設計申請外觀專利,同時企業的商標在注冊后也會受到法律保護。 美國飛翰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萊昂內爾·拉維努爾曾在中國知識產權培訓中心做講座時介紹,如今外觀專利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域的企業往往重視為其技術申請發明專利,卻忽略保護技術產品的外觀專利。實際上,一架小小的無人機可以申請幾十甚至上百項外觀專利。 另一個容易被忽視的保護方式是商業秘密。劉翰倫介紹,商業秘密需要企業有一整套的規范對涉及企業經濟利益的技術和經營信息進行保護。在商業秘密遭到侵犯時,可利用法律手段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并承擔法律責任。 專利數量第一,整體布局偏弱 這幾年國內人工智能領域很火,早些年起步的人工智能公司迎來春天,新的人工智能創業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BAT等互聯網公司也開始爭相布局人工智能業務。 從知識產權角度來看,國內人工智能專利的申請數量也令人欣喜。 據《2018人工智能行業創新情報白皮書》統計,目前全球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集中在中國、美國、日本三國,其專利申請量分別為:99264件、48870件、31158件(包括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中國申請的人工智能專利數量妥妥位居第一。 “但國內人工智能企業在知識產權布局上整體依然偏弱。”劉翰倫說。 劉翰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雖然中國機構或企業申請的人工智能專利數量已處于領先,但從人工智能知識產權所劃分的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三個層面來看,中國的人工智能專利主要集中在應用層,少數位于技術層,基礎層專利鳳毛麟角。 這一方面是由于跟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國內在人工智能領域起步較晚,掌握的核心基礎專利自然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國內人工智能企業比較偏向于人工智能應用端的開發,專利申請自然也向應用層傾斜。 “國內企業往往在一開始比較重視國內市場,容易忽視在國際市場上的知識產權布局。”據劉翰倫觀察,國內很多人工智能企業的專利90%以上集中在國內,如果企業的產品只面向國內市場問題不大,一旦想要走出國門,就會面臨非常大的知識產權風險。 劉翰倫舉例說,國內某家著名互聯網公司近年來業務不斷向人工智能領域傾斜,雖然目前該公司即將進入IPO階段,但是遲遲不宣布它會進入美國市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知識產權布局上積累不足,一旦進入美國,會面臨嚴重的知識產權風險。 應構建立體化知識產權版圖 在劉翰倫看來,人工智能企業在知識產權上的布局可折射出企業對知識產權的態度。在這些方面,國內外都有一些很好的“榜樣性”企業值得學習。 例如IBM在2016年申請了8088項專利,其中2700多項專利與人工智能與認知計算相關。英特爾近來對人工智能芯片的關注越來越多,對人工智能芯片的知識產權布局也比較完整。 國內也有一些做得比較好的企業。劉翰倫介紹,國內一家機器人領域的創業企業非常重視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布局,不但在國內申請很多專利,同時也在國外市場加緊布局。除此之外,這家企業還非常關注人工智能領域其他專利的動向,研究其他專利與自己的專利的關系等等。 “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前期投入,雖然會產生一定成本,但是換來的是市場競爭力。”劉翰倫認為,人工智能企業不能僅僅將精力集中在技術或產品研發上,應對知識產權布局有基本的認知。而且這種認知不應僅僅是企業法務部門的事,從企業的管理層到研發人員都應提高相關意識。 除了盡量提高知識產權的質量,重視在海外市場知識產權布局以外,專業人士提醒國內人工智能企業重視應用對商業秘密的保護手段。 美國飛翰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姚克實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美國人工智能企業非常重視以商業秘密的形式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例如某項技術由于保密的需要并未公開申請專利,但可以通過與合作伙伴簽約,允許對方使用該項技術的同時對其保密。 而姚克實在中國觀察到的情況是,技術員工的離職常常會帶走企業的技術秘密,甚至對企業造成巨大損失,原因是企業沒有就商業秘密與員工簽訂必要的協議。 “這就需要企業盡早建立關于商業秘密的系統規范,并在企業內部執行。這樣在遭受侵權時,不會毫無防備。”劉翰倫說。 |
相關閱讀:
- [ 06-28]交通銀行福建省分行與福州市知識產權局共同舉辦銀企對接會
- [ 06-25]中央媒體聚焦廈門知識產權工作
- [ 06-23]有特色也有創新 多家央媒來廈采訪知識產權保護經驗
- [ 06-22]福州設立知識產權專項資金
- [ 06-21]商務部:美指責中方竊取知識產權、強制轉讓技術,是對歷史和現實的嚴重歪曲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