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忽悠套路要警惕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梳理發現,騙子們忽悠大致有三種套路。套路背后,潛藏的可能是監管漏洞。 一是無中生有,公司變大學——明明是個公司,根本無學歷教育或非學歷教育資質,卻偏偏自稱“大學”“學院”。 記者幾年前曾采訪報道過西部一假學校坑害學生的事件。那個自稱“××學院”的機構以“與某醫科大學合作辦學”的名義招生,即將畢業時,學生才發現該校頒發不了相應證書。記者跟進報道發現,該“學院”其實是以公司名義注冊的。 以公司名義注冊辦學、未在相關部門備案還承諾發證的忽悠套路,對監管部門是一個挑戰。西部這所“××學院”的學生在3年學習中多次被調換校區,也有學生對學校真假產生了懷疑,但看到來年學校仍在繼續招生,便以為是自己多慮。 為何這樣的忽悠行為能持續近3年?記者當時采訪得到的答案令人意外。當地教育部門表示,誰審批誰監管,當時它是由工商局審批,屬于公司監管,由工商局管理。而工商部門則表示,該學院打著合作辦學名義招生,超出工商部門審核批準的范圍,應由教育部門監管。 二是穿馬甲,假借名校打擦邊球。這類李鬼“借殼”知名院校,主要圍繞高鐵、航空領域就業進行忽悠。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通過搜索引擎搜索“航空大學”或“高鐵學校”,幾個醒目的廣告鏈接映入眼簾。隨機點開一個名為“航空大學,2018年航空大學報名開始啦”的鏈接,便出現含有“國家承認空乘院校、官方招辦”“名校就業雙保險”等字樣的彈窗。關掉彈窗,網頁上羅列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吉林大學等知名大學的相關專業介紹,每個學校簡介下都有“網上報名”按鈕。 但記者嘗試后發現,點擊不同院校下的“網上報名”按鈕,都會進入同一個頁面,這一頁面有“報名院?!薄皩I志愿”“學生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號”“聯系電話”“聯系地址”共7項內容。 三是瞎忽悠,交學費就行,不在乎分數、學歷。不法分子抓住一些考生和家長想走捷徑的心理,宣稱只要報名交費就能拿證、包分配。 正規學校不會、不能承諾的,這些“學校”張嘴就來,“包分配”“家門口就業”“就業后平均年薪10萬元—60萬元”“與名牌大學合作辦學”等宣傳語,再加上其網站上不斷滾動的“××省××市的××已報名”,或者“畢業生××在××就業”的圖文互動令人心動。 記者梳理發現,這類套路一般是,先和適齡青年簽就業保證書,然后收取高額學費;再和外地一些承接地鐵、鐵路安保工作的私企簽訂培訓就業協議;臨近畢業時帶薪實習,從事安檢工作,但實習完工資可能只有2000元左右,很多人無奈離職。 天上不會掉餡餅 假學校是毒瘤,不早割、快割后患無窮。暑期升學季,辦假學校的大忽悠們紛紛露頭,這恰是最佳亮劍時機。 當然,要形成治理實效還需多方合力。在教育、人社、工商等部門協作嚴打假學校的同時,相關部門應對職業培訓、繼續教育類學校進行摸排梳理清理整頓,多措并舉提升管理水平,維護我國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正常秩序。 一是要加強廣告監管。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廣告發布者,但夸大其詞的招生廣告必須受到工商、網信等部門嚴管。對監管不力的部門要強化問責機制,對發布虛假廣告的從業者要嚴肅處理。 二是積極引導搜索引擎企業參與治理。搜索引擎的不當推廣會誤導公眾,在假學校治理中要重視搜索引擎企業的參與,引導其優化算法、認真核實推廣信息發布方相關資質。 三是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和家長端正觀念。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天上不會掉餡餅,假學校正是抓住了個別學生及家長低分想讀好大學、不靠奮斗卻想謀得好工作的心理施騙?!靶腋I疃际菉^斗出來的,指望天上掉餡餅當然很容易被騙,而且這種心理反過來又成了假學校滋生的土壤?!毙鼙嬲f,引導人們樹立崇尚奮斗的正確價值觀,是治理假大學的治本之策。(記者何晨陽、溫競華)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