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習語|習近平主席用這些古語諺語講述中阿關系
2018-07-10 11:03:24??來源:新華視點 責任編輯:周冬 趙舒文 |
分享到:
|
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將于7月10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主席將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 中國和阿拉伯國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因絲綢之路相知相交。講述中阿關系時,習近平主席多次引用兩大傳統文明中經典的古語、諺語,通過喚起雙方民眾的“共同記憶”,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 【憶友好歷史】 2016年1月,習近平主席訪問中東,并在位于埃及開羅的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發表演講。一開篇,他就引用了管子的“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來形容超越空間和時間的中阿友誼,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中阿相距并不近,但卻有著天然的親近感,這既源于雙方對待彼此的熱情和真誠,也與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長期交往分不開。 “我們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張,晝夜星馳’,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在2014年舉行的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這樣描繪將中阿緊密聯系起來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 絲綢之路把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經阿拉伯地區傳播到歐洲,又把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藥介紹到中國,在文明交流互鑒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 在爭取民族獨立和建設國家的過程中,中阿人民也同甘共苦、守望相助。萬隆會議上,中國向尚未建交的阿拉伯國家承諾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爭;上世紀70年代,13個阿拉伯國家和非洲朋友一道,投票贊成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 幾十年來,近萬名中國醫生奔走在阿拉伯國家田野鄉間,救死扶傷;而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后,最慷慨的援助也來自阿拉伯國家。 【談道路選擇】 道路決定命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找到適合自己條件的道路,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到這個問題,表達中方對阿拉伯國家走符合自身國情發展道路的支持。 “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引用清代思想家魏源的名言,闡述每個國家的治理方法不必雷同,關鍵是要有利于人民。 在阿盟總部發表演講時,習近平主席入鄉隨俗,引用了阿拉伯諺語,“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里癢”,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 在發展道路的探索上,照搬沒有出路,模仿容易迷失,實踐才出真知。 習近平還引用中國古代圣賢孟子的話:“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宣示中國對中東的政策舉措堅持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堅持從中東人民根本利益出發。 【期未來合作】 2016年訪問埃及前,習近平在埃及《金字塔報》發表題為《讓中阿友誼如尼羅河水奔涌向前》的署名文章,用阿拉伯諺語“獨行快,眾行遠”和中國人常講的“朋友多了路好走”,展現了中國愿與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攜手同行,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共同應對問題和挑戰的堅定態度。 共建“一帶一路”,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搭建了實踐平臺。 中阿因為絲綢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習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提出中阿共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并提出構建中阿“1 2 3”的合作格局,為中阿合作擘畫藍圖。 正如習近平主席引用阿拉伯諺語所言:“被行動證明的語言是最有力的語言。”短短幾年時間,中阿共建“一帶一路”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績單。 目前,中國已成為阿拉伯國家第二大貿易伙伴,與9個阿拉伯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協議,同所有22個阿拉伯國家和海合會建有經貿聯委會機制,同所有阿拉伯國家簽署了雙邊政府經濟、貿易和技術合作協定。 “絲綢之路”作為中阿兩大民族共同的文化遺產和精神印記,正煥發新的勃勃生機,共建“一帶一路”也逐漸成為中阿集體合作最鮮明的時代特色,映射到中阿交往的方方面面。 “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正如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所說,中華文明與阿拉伯文明各成體系、各具特色,但雙方堅持以開放包容心態看待對方,用對話交流代替沖突對抗,成為不同社會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和諧相處的典范。 |
相關閱讀:
- [ 07-10]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
- [ 07-0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緬文版首發式暨中緬治國理政研討會在緬舉行
- [ 07-09]習近平同卡塔爾埃米爾塔米姆互致賀電 慶祝兩國建交30周年
- [ 07-09]習近平將出席中阿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并發表重要講話
- [ 07-09]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貫徹習近平重要講話精神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