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劇院前日發布公告稱:原定于2018年7月25日、26日、27日在長安大戲院演出新編京劇《郭琇洗堂》,因為未能通過彩排驗收而決定推遲演出,原定日期改為上演傳統劇目。對北京京劇院這樣一個全國京劇重點院團,做出如此“失信”之舉,幾乎從來沒有過,但卻是值得喝彩的行為。 公告不過是短短數百字,但在字里行間能夠看出做出這個決定有多不容易。 在戲曲行里,講究“戲比天大”,“回戲”(取消或推遲演出)的情況總是能避免就盡量避免,一般都是因為演員自身身體原因,不能保證演出質量才會不得已而取消。像梅蘭芳這樣敬業的演員,有時候嗓子不太好,寧可努著去演也不回戲,以免失信于觀眾。而像北京京劇院這樣,一出新戲因為未能通過驗收而取消演出的情況實在是罕見。 在規定時間里未能創排出一部能夠登上舞臺演出的作品,后續不僅會增加很多工作量,而且會讓人們對北京京劇院的創排能力有所懷疑,對劇院的品牌產生影響。為什么專家和領導對自己劇院的戲,不能高抬貴手,就讓它驗收通過呢?畢竟發出這樣一個公告還是挺“栽面兒”的。 “栽面兒”歸“栽面兒”,但想必北京京劇院的專家和領導還在算另一筆賬。如果一部不合格的年度大戲搬上舞臺,對于劇院創作能力的影響那可是實打實的“石錘”啊。 北京人說話辦事兒,講究“有里有面兒”。這個戲推遲演出,“栽面兒”是一時的,“栽”的是這一個戲的主創和負責人的“面兒”。然而,對待藝術創作的態度才是一個劇院的“里子”,沒有一個好的“里子”,那對劇院的影響才是長久的,栽的是整個劇院的長期的面兒,甚至是整個京劇行業的面兒。 作為一個國家重點院團,北京京劇院用一次栽面兒的行為,為行業做了一個良好的示范。我們為什么創排新戲,不是為了完成什么任務,不是為了維護國家重點院團的面子,而是要用這一代人對京劇的領悟和體會,在京劇的傳承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讓這門藝術能夠更有活力地生存發展下去,而不是變成博物館藝術。 大家都知道京劇行里規矩多,講究多,好面子,但只有千錘百煉推出真正的精品,才是我們應該遵循的規矩,應該嚴守的面子。這個行業有好作品推動才能夠繁榮下去,整個行業才會有面子,每一個從業者才會有面子。其實不只是京劇院團,我們的文化藝術從業者都應該意識到,一次推遲的失信沒有什么,不能創作出好作品,還要硬推上市場,才是真正的失信于民,自毀品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