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大型原創民族舞劇《醒·獅》在廣州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媒體記者介紹了這出最新作品的進展。《醒·獅》是廣州歌舞劇院的又一精品力作,以深厚的嶺南文化為依托,以廣東醒獅這一特色民俗為藝術表現形式,在文化傳承中進行現代演繹,是又一部“廣東制造”的文藝佳作。據悉,該劇目前正在緊張地排練當中,將于9月29、30日在廣州友誼劇院首演。 近年來,廣州各文藝團體煥發出蓬勃的創造力,在傳統文化與現代舞臺呈現的融合上大膽嘗試,在嶺南特色的基礎上融入國際視野,舞劇、粵劇、現代舞、民族音樂等不同領域屢出佳作,打造出一大批題材豐富、質量上乘、觀眾歡迎的正能量文藝精品。 策劃:蘇蕾 撰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岸 攝影: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維宣(劇照除外) 《醒·獅》: 南粵兒女書寫民族大義 由廣州歌舞劇院打造的大型原創民族舞劇《醒·獅》以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廣州三元里抗英斗爭為故事背景,通過講述兩位舞獅少年阿醒、龍少面對愛恨情仇、家國大義等不同人生抉擇時的自我覺醒與蛻變,反映了大時代風云中南粵兒女勇于抗爭、書寫民族大義的故事。 該劇構思策劃歷時五年多時間,2016年打造小舞劇《醒》榮獲廣東省嶺南舞蹈大賽金獎。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劇本經過十三稿的打磨調整,其間多次前往三元里村、陳家祠、佛山祖廟等地深入采風,充分了解嶺南歷史文化、民間傳統舞蹈、醒獅、南拳的精髓。 主創:《醒·獅》出于嶺南,但不止嶺南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缎选お{》的創作,是又一次將嶺南文化介紹到世界的好機會。據介紹,除了醒獅之外,劇中還有南拳、蔡李佛拳、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元素。舞蹈、音樂、服裝、道具方面也充滿嶺南風情,同時又有時代創新。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演出中所有獅頭都采用純手工制作,邀請了佛山傳統獅藝黎家獅的第五代傳人黎婉珍扎制獅頭。 在舞蹈創新方面,《醒·獅》將嘗試將民族舞蹈與傳統舞獅兩種不同藝術形式相融合,將南拳馬步以及南派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回旋、飛躍、采青等高難度動作融入舞蹈語言,讓整部舞劇更顯藝術張力。 《醒·獅》總編導之一錢鑫曾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北京國際電影節等大型活動的舞蹈編導。另一總編導王思思則畢業于北京舞蹈學院,曾擔任央視春晚編導。兩位主創表示,作為“新廣州人”,他們在進行創作之前在陳家祠等地多次進行采風:“我們肯定是要先走進廣州、了解廣州、熟悉廣州,才能做好這部作品。”王思思透露,過年期間他們沒有回老家,而是留在三元里,細致研究醒獅表演:“獅子是怎么采青的?劉、關、張這三種獅子有何不同?都要了解透徹?!?/p> 談及舞劇《醒·獅》如何講好廣州故事時,王思思表示,醒獅的“醒”原意是醒目、威風,如今作品賦予了覺醒、自強的意義:“開拓、團結、不畏艱險是嶺南的精神,我們要把傳統的東西與現實意義結合得更好。”錢鑫強調,醒獅是嶺南文化的代表,具有獨特的嶺南風情和廣府特色,也展現了南粵兒女敢為人先的精神風貌。除了立足于嶺南文化,這更是一部具有國際視野、國際制作水準的大戲:“要把故事講到全國甚至全世界?!本巹×_麗持相同意見,她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廣州人:“廣州有悠久的歷史,也有燦爛的現在,作為一個國際都市要有這種包容之心,我這個廣州人與兩位北京編導可以互補?!?/p> 佳作涌現 碩果累累 講好廣州故事 近年來,廣東文藝精品碩果累累,這些作品質量上乘、藝術風格獨特、題材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僅廣受群眾喜愛,更走出國門,用國際化藝術語言講述廣州故事。 在7月26日開幕的“2018年廣東省藝術院團演出季”,將有11個院團帶來14臺精彩劇目,集中展現近年來廣東文藝精品的豐碩成果。 其中,由廣東歌舞劇院重點打造的大型原創舞劇《沙灣往事》將迎來百場演出。這部舞劇正是以上世紀三十年代廣東沙灣古鎮為背景,以“何氏三杰”等眾多廣東音樂人為原型,為觀眾展現了一部波瀾壯闊、激昂奮進的廣東音樂史詩。 2014年10月8日,《沙灣往事》在廣州大劇院首演,反響熱烈。此后,該劇又在11月11日開始的第十二屆廣東省藝術節開幕式上演出,同樣受到廣泛好評,隨后這部舞劇走出廣東,走向世界。四年來,該劇已在境內外30多個城市巡演近百場,平均上座率高達96%,還登上了紐約林肯中心和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等世界頂尖舞臺,憑借其新穎的敘事方式、流暢的舞蹈演繹、精巧的舞臺設計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所到之處均獲得觀眾頻頻點贊。 不僅觀眾喜聞樂見,該劇也獲得了多項專業大獎的高度認可,分別獲得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十五屆文華大獎、第十二屆廣東省藝術節優秀劇目一等獎、第十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等大獎。 廣東粵劇院最新排演的原創粵劇《八和會館》也即將亮相于廣東省藝術院團演出季。這部戲也是一部向觀眾呈現嶺南好故事、粵劇歷史好故事的作品。 《八和會館》是廣東粵劇院2018年重點打造的劇目之一,入選了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由國家二級演員黃春強飾演“新華”,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蔣文端飾演“翠屏”,經過三年醞釀于今年4月21日在廣州首演,獲得觀眾和專家的高度認可。 據悉,《八和會館》是根據粵劇史上一段真實的史實創作而成。講述了同治年間,清政府對本地班禁戲“亡行”之后,以新華為首的年輕粵劇子弟于艱難困苦的絕境中,堅強不屈、矢志不渝,更兼學習領悟當時廣東改革創新的思想,終使得官府解除禁戲,粵劇由此復興而走向繁榮的故事。可以說,沒有什么比粵劇人自己創作并出演粵劇本身的歷史故事更讓人信服。 近年來,更多扎根本土的嶺南舞臺精品頻頻涌現,且出現在各個不同的藝術領域。例如,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中國第一現代舞專業表演團體廣東現代舞團的作品《潮速》,就是首次以現代舞的形式,用青年舞者的曼妙舞姿,演繹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個體及群像。 傳承本土文化 同時,這些作品也大力傳承本土文化,粵劇《八和會館》粵味濃厚,燈光、舞美場景以及道具等環節,均圍繞嶺南特色來展示,全劇的主題音樂貫穿著剛毅氣息的粵劇傳統板式——士工首板(梆子首板),并選用了柔情似水的廣東音樂《雨打芭蕉》其中一段作為副樂,剛中帶柔的結合,對該劇的故事發展和矛盾沖突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而該劇的唱腔更是大量地運用了粵劇的傳統梆黃和曲牌,彰顯著濃厚的粵味。 戲中,由黃春強飾演的小武王“新華”是“八和會館”的創始人,也是該劇的靈魂人物,劇中的武打場面是一大特色,導演組特意為擅長武功的黃春強度身設計了一系列以南派風格為基調的高難度武打技巧和動作,劇中人“翠屏”則是一位地道的廣府繡娘,為把這個角色演得更加接地氣,主演、主創特意前往順德拜訪順德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繡代表性傳承人曾劍琴、曾劍倫,學習刺繡,體驗生活,還在戲服上特別展現了廣東特色——香云紗。 文藝精英集結 文藝佳作不斷涌現,展現的是廣州文藝精英集結,原創力量再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團隊不僅擁有本土創作人才,也廣納五湖四海的創作精英。《醒·獅》的兩位原創編導錢鑫、王思思來自北京團隊,這么多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才匯聚,展現的也正是廣州人才匯聚的包容之心。 王思思表示,早在2016年她與錢鑫就已經與廣州歌舞劇院合作了小舞劇《醒》,也因此與廣歌結下深厚友誼:“團隊特別和諧,不管是本地的還是外援,大家交流無障礙,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做好這部劇,醒獅精神就是開拓、團結,這也延續到我們的合作當中。”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