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西藏阿里地區革吉縣鹽湖鄉卡慶措鹽湖。數百年前約有50多家鹽幫駐扎在此,因交通條件落后,他們將采集的自然鹽裝入羊毛編織的袋子,通過羊背馱運,送到阿里普蘭、日喀則、印度、尼泊爾等地,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與商人進行交易,換回青稞、磚茶等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久而久之,他們開辟了一條遠負盛名的“鹽羊古道”。當地這種羊背馱鹽的習俗被收入了第五批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近日,中新社記者抵達這個依鹽湖而居的鄉村,探訪這條古道的變遷史。中新社記者 趙延 攝
7月20日,西藏阿里地區革吉縣鹽湖鄉的村民在卡慶措鹽湖手工采集好的鹽。數百年前約有50多家鹽幫駐扎在此,因交通條件落后,他們將采集的自然鹽裝入羊毛編織的袋子,通過羊背馱運,送到阿里普蘭、日喀則、印度、尼泊爾等地,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與商人進行交易,換回青稞、磚茶等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久而久之,他們開辟了一條遠負盛名的“鹽羊古道”。當地這種羊背馱鹽的習俗被收入了第五批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近日,中新社記者抵達這個依鹽湖而居的鄉村,探訪這條古道的變遷史。中新社記者 趙延 攝
7月20日,西藏阿里地區革吉縣鹽湖鄉的村民在卡慶措鹽湖手工采鹽。數百年前約有50多家鹽幫駐扎在此,因交通條件落后,他們將采集的自然鹽裝入羊毛編織的袋子,通過羊背馱運,送到阿里普蘭、日喀則、印度、尼泊爾等地,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與商人進行交易,換回青稞、磚茶等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久而久之,他們開辟了一條遠負盛名的“鹽羊古道”。當地這種羊背馱鹽的習俗被收入了第五批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近日,中新社記者抵達這個依鹽湖而居的鄉村,探訪這條古道的變遷史。中新社記者 趙延 攝
7月20日,西藏阿里地區革吉縣鹽湖鄉的村民在卡慶措鹽湖手工采鹽。數百年前約有50多家鹽幫駐扎在此,因交通條件落后,他們將采集的自然鹽裝入羊毛編織的袋子,通過羊背馱運,送到阿里普蘭、日喀則、印度、尼泊爾等地,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與商人進行交易,換回青稞、磚茶等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久而久之,他們開辟了一條遠負盛名的“鹽羊古道”。當地這種羊背馱鹽的習俗被收入了第五批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近日,中新社記者抵達這個依鹽湖而居的鄉村,探訪這條古道的變遷史。中新社記者 趙延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