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23日電(記者楊靜)憑《暗戀桃花源》、《寶島一村》等被人們熟知的舞臺劇導演賴聲川近日接受新華網采訪,談論人生經歷和創作理念,解讀當下文化戲劇市場,并再次強調原創的重要性。 談戲劇:要為屬于中國人的獨特劇場效力 在賴聲川看來,戲劇真正的原創力在于創意。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有賴于創意。不同的創意,能夠帶給觀眾不同的思路,將觀眾帶入到不同的藝術鑒賞領域。而這也是他多年來所堅持的戲劇理念。 賴聲川表示,與中國傳統戲劇相比,舞臺劇是很現代的東西。在他看來,中國人也應有自己的現代戲劇。 “當時念博士的時候我就在想,我一定要想辦法為屬于中國人的獨特劇場來效力。”賴聲川說。 在美國伯克利大學讀完博士之后,賴聲川回到臺灣,于1984年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戲《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這部戲著眼于當時生活在臺灣的青年人的故事,讓演員演繹自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奠定了賴聲川戲劇創作的基調。 在這之后,賴聲川創作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寶島一村》等,均取得了成功,在演出市場獲得了長期的歡迎。其中《暗戀桃花源》在大陸演出已經多達五六百場,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舞臺劇之一。 賴聲川回憶起1998年第一次來北京做演出的情景,當時的戲劇市場并不成熟,大多數都沒有去劇場看戲的概念。時至今日,戲劇市場在商業上已經非常繁榮,進入劇場看戲,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已經成為必要的文化消費。 戲劇市場的繁榮體現在各個方面,以賴聲川、孟京輝和黃磊等人發起的烏鎮戲劇節為例,它已經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戲劇人的嘉年華,很多人每年都會到烏鎮集中體驗屬于戲劇的魅力。 可是在賴聲川看來,繁榮背后,原創力缺乏的問題依舊讓人無法忽視。賴聲川認為,本土的原創者應該更有信心,要相信我們自己的故事可以吸引人,相信我們可以有自己的戲劇。 談鄉愁:希望幫助家鄉江西會昌脫貧 江西會昌是賴聲川的祖籍,對于賴聲川來說,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地名。雖然他生在美國,直到12歲才回到臺灣,甚至此前從未到過會昌。但對賴聲川來說,會昌這座小城,就像一個燈塔一樣,在內心深處召喚自己。 由于在美國長大,在臺灣成長,所以賴聲川過去時常困惑于自己的家鄉究竟是哪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意識到,無論是自己童年經歷的華盛頓,還是后來生活的臺北,都是短暫的棲居地。 賴聲川告訴我們,他最初去會昌,是出于對父親的好奇,但在與自己的家鄉相遇后,他便決定為那個地方做點什么。所以從2015年開始,賴聲川決定每年帶一部戲回到會昌這座小城。 “會昌需要幫助,我們希望通過文化戲劇這種方式來幫助它脫貧,我覺得可以走出一條這樣的路來。”賴聲川說。 談個人:接受自身處境從中獲得力量 在近日播出的《朗讀者》節目中,嘉賓賴聲川朗讀了一封信,這封信是他在女兒20歲的時候寫的,在信中他以誠摯的情感,表達了對女兒殷切的愛意。 在寫完信的八年之后,他創作了《寶島一村》,同時把這封信用在了這部戲的最后,承載著的是父母對兒女的深情厚誼。無論是在戲劇中,還是在《朗讀者》舞臺上這封信都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是因為他是源自一位父親內心最真實、最篤定的想法。沒有對女兒未來的擔憂,有的只是感謝女兒給自己人生帶來的改變。 在《朗讀者》中,賴聲川回顧了自己人生經歷的種種坎坷,并將這些遭遇視作讓自己生命變得更完整、更豐富的重要元素。無論是幼時父親的變故,還是婚后面臨的經濟危機,都在痛苦之外,帶給了他力量。 在采訪中,賴聲川也給剛剛離開大學校園的年輕人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無論面對何種情境,接受并從中獲得力量,也許就是年輕人應該走的路。”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