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一宗販賣個人信息案。廣東某市兩名輔警多次販賣公民個人信息,導致深圳市民張小姐被騙253萬元。法庭未當庭宣判。 去年4月,張小姐在家中接到一個陌生電話,對方對其個人情況很熟悉,并稱有一個叫阿燕的人因出入境時攜帶多張銀行卡被查獲,而他們查到是張小姐幫阿燕辦理的港澳通行證。對方讓張小姐向上海某公安局報案,并幫忙轉接到該公安局,聯系上了“劉警官”。 張小姐稱,盡管不認識阿燕,但電話那頭的人對自己信息非常了解,因此她放下了戒備。在“劉警官”告訴她的網址上,張小姐看到了對自己的逮捕文書、資金監管文書等,并被要求每天要向“劉警官”報告自己的行蹤。幾天后,張小姐又被要求籌夠200多萬元轉至自己的銀行賬戶里,并下載一個軟件綁定賬戶。于是,張小姐賣了股票,貸款100萬元,還將房產抵押貸款了100多萬元,共籌了253萬元存到自己的賬戶。此后,“劉警官”經常要張小姐提供短信驗證碼,她也提供了。 兩個月后,張小姐無意中查看了銀行賬戶,竟發現余額為0。經詢問,“劉警官”告訴她錢是轉到銀監局凍結了,并要求張小姐繼續籌錢。這時候,她才意識到遭遇信息詐騙,遂報警。 辦案民警發現,張小姐及其家屬的公民個人信息曾被非法獲取,且是通過廣東某市公安局內網查詢所得。“在公安局內網查詢公民個人信息需要使用民警的數字證書,而張小姐等人的信息是被人半夜偷偷查詢的。”一辦案民警說,經過研判調查,目標逐漸鎖定了廣東某市的陳某、鐘某兩名輔警。 原來,陳某收受了社會中介的微信紅包為其牟利。他趁民警下班后,偷偷使用民警的數字證書登陸公安局內網,按他人的要求進行查詢,并微信拍照發給對方。陳某還讓另一輔警同事鐘某幫忙查詢,微信收到的好處費二人平分。 陳某供認,有時候社會中介一次就發給他幾百個身份證號碼,讓其查詢詳細的公民個人信息等。其與鐘某先后查詢了上萬份的詳細公民個人信息并販賣,前后收到了紅包1萬多元,二人將其平分。 法庭上,兩名輔警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事實均供認不諱。“一旦公民個人信息泄露與信息詐騙結合起來,被人實施精準詐騙,社會危害性非常大。”深圳市人民檢察院一工作人員表示,公民個人信息的源頭保護非常重要,販賣公民信息者實際上成了包括電信詐騙在內的相關違法犯罪的幫兇;而從實踐中看,一些公民的個人信息是通過公共服務部門甚至政府部門泄露甚至販賣,性質更為惡劣。 |
相關閱讀:
- [ 07-24]信息掮客成侵犯個人信息犯罪推手 內鬼、黑客頻現
- [ 07-13]揭網購退款常見騙局 警方提醒不要輕易泄露個人信息
- [ 07-11]你是否總被推銷電話騷擾? 警方:謹慎透露個人信息
- [ 06-27]公安部擬將網絡分為五個安保等級 嚴禁泄露個人信息
- [ 06-06]知識產權專家:個人信息保護制度亟須健全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