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氣象臺連續多日發布高溫黃色預警,多地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今年以來,江蘇、浙江、江西、四川、天津等5省市陸續調整高溫津貼標準,其中浙江、江西還簡化了計發方式。各地勞動監察部門今年專項檢查發現,仍有部分高溫作業勞動者沒有拿到高溫津貼。 多地調整高溫津貼政策,上調標準、簡化計發 2012年印發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規定,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并納入工資總額。高溫津貼標準由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并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適時調整。 今年以來,江蘇、浙江、江西、四川、天津等5省市相繼調整高溫津貼標準,成為繼2013年之后,調整省份最多的一年。記者梳理發現,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印發以來,至少22個省區市調整過高溫津貼標準。 今年調整后,江蘇高溫作業人員、浙江企業室外作業人員的高溫津貼標準為每人每月300元,江西為高溫作業人員設定了不低于300元的基準線,共同刷新了此前由山西、江西保持的每人每月240元的最高標準。四川省的高溫津貼標準也由每人每天8元至12元,上調為每人每天10元至18元。天津市根據上年度全市職工平均工資進行動態調整,標準由每人每天29元提高到每人每天31元。 有的省份探索簡化計發方式。長期以來,各地高溫津貼發放政策不一,在計算方式上,有的按月計算,有的按天甚至按小時計算;在工作崗位上,有的還區分了室外作業、室內高溫作業、室內非高溫作業等。 今年,浙江省把過去的企業高溫作業、非高溫作業、一般工作人員三類標準,簡化為企業室外、室內工作人員兩類,室內工作人員也可領取每人每月200元的高溫津貼。江西允許用人單位自主選擇高溫津貼的計發方式,既可按月也可按天計發,對于非全日制用工還規定了每小時不低于3元的計發標準。 專項檢查發現部分勞動者未領到高溫津貼,有的擔心舉報“丟飯碗” 據了解,近年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每年夏季都會在全國組織開展用人單位遵守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險法律法規情況的專項檢查,高溫津貼是檢查重點之一。今年的專項檢查正在進行中。 到7月下旬,西安市檢查各類用人單位1142戶,涉及高溫作業勞動者3.05萬人,其中796戶用人單位為2.7萬名勞動者支付了高溫津貼,有11.5%的勞動者未按時領到高溫津貼;南京市勞動監察部門通過高溫執法檢查,已協調處理案件154件,幫助500余名勞動者解決了實際問題。 廣東省東莞市人力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的專項檢查仍在進行,去年檢查用人單位4017戶,未依法發放高溫津貼的有22戶,違法企業數量大幅減少。 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檢索涉及高溫津貼發放糾紛的一審案件發現,2016年為2219件,2017年為1937件,今年到7月底可檢索到200余件。 記者調查發現,高溫津貼權益受損時,部分勞動者擔心得罪單位、丟掉“飯碗”,選擇沉默。位于武漢的中建三局華科光電信息大樓項目部黨支部副書記潘妍君說,項目工地上有400多名工人,她發現一個勞務公司沒有及時發放高溫津貼后,主動聯系涉及的十幾名工人,結果工人“擔心為了一點小錢得罪勞務公司”,不愿作證。 一方面勞動者有顧慮,另一方面,企業的違規成本較低。目前,廣東、山東等地出臺高溫天氣勞動保護辦法,對未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的行為明確規定,由縣級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責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以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罰款。 按照規定,即便被勞動監察部門查處,企業只要及時補發,即可免除罰款。近日,青島市勞動監察部門就查處這樣一起案例,一家企業未向127名職工發放6月份高溫津貼共計17780元,但按規定只能先下達《勞動保障監察建議書》,責令企業補發。 拒發高溫津貼就是欠薪,一些地方明確產生糾紛企業承擔舉證責任 據了解,過去不少涉及高溫津貼的案件勝訴率偏低,原因在于舉證責任不清,勞動者想要證明其工作環境達到高溫津貼發放標準,并非易事。 目前,一些地方已經明確高溫津貼發放糾紛舉證責任,保障勞動者權益。江蘇、廣東等地規定,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從事高溫天氣作業情況及高溫津貼發放情況承擔舉證責任。 東莞市司法局今年5月公布的一起案例顯示,東莞某工藝制品廠的注塑部組長李某,因廠方不發高溫津貼與廠方發生爭議,被無故辭退。法院審理認為,企業雖安裝了抽風機、冷風機等通風降溫設備,但未能提供充足證據證明6月至10月期間將李某工作場所的室溫降到了33℃以下,且未能證明已向李某支付過高溫津貼,最終被判處支付高溫津貼、違法解除勞動關系賠償金4萬多元。 多位基層勞動監察部門工作人員介紹,相較于農民工工資和社保,高溫津貼數額較小,平時并非執法檢查的重點。有些地方對拒不發放高溫津貼企業的查處,主要靠職工舉報和投訴,甚至存在“民不舉,官不究”的現象。 山西隆誠律師事務所律師王俊表示,高溫津貼是勞動報酬的組成部分,并非可發可不發的“福利”,不按規定發放高溫津貼等同于拖欠工資。有關部門應嚴查少發、拒發高溫津貼的行為。(記者梁曉飛、黃浩苑、徐海波、王飛航) |
相關閱讀:
- [ 08-01]三明市領導慰問高溫一線職工
- [ 08-01]泉州高溫天氣有所緩和 注意強對流天氣不利影響
- [ 08-01]消暑記:避免高溫暴曬、多飲水、充足睡眠都很重要
- [ 08-01]連續8天高溫橙色預警解除 榕今起3天雷雨來消暑
- [ 08-01]福州華潤燃氣一線員工高溫中堅守崗位默默奉獻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