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早在青少年時期,于藍作為“魯藝”的一員在抗戰期間下鄉為群眾們表演話劇時,便樹立起了扎根生活的念頭,“要深入生活,生活就是創作的源泉。”回想起那段時光,于藍認為自己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哺育下成長起來的演員,“這是我真正的文藝思想的啟蒙。” 這樣的信念也貫穿了于藍日后的電影生涯。在《龍須溝》中,她飾演的是一位有著多重性格的北京婦女“程娘子”。起初,于藍還不確定自己能否將這個角色演好演活,“那個時候我懷著田壯壯,走了好多大雜院,走得腿都腫了。” 懷著身孕的于藍還去了天橋一帶觀摩老百姓的生活,觀察賣大餅的小媳婦們說話時的姿態,去了德勝門曉市上揣摩婦女數票子時的神態和用雞毛撣子時的動作幅度,“但是我還是沒有找到這個形象,心里頭還是沒有底氣。” 直到有一天,于藍碰見了宿舍門房蘇寶三的妻子蘇嫂,蘇嫂在和于藍對話時候的“陣勢”讓于藍將她與程娘子聯系起來,“她那有氣魄有膽量的勁頭全出來了,透著對人真誠的關心。”于藍決定觀察這位蘇嫂,并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后來,我就和她們生活工作融在一塊,一下子就找到這個角色。” “在我自己的表演生涯中,每個角色誕生的過程,都給我帶來了許多難忘而幸福的經歷。”為了演好演活自己的角色,于藍很感激自己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民群眾, “他們是我的好友,也是我的老師,給了我創造的依據和創造的活力。”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于藍用她的藝術生涯,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做了完美的詮釋。 延伸閱讀: 記者手記|98歲于藍:革命的人,年輕的心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