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花甲之年 對兒影廠傾注心血 改革開放后,中央工作會議號召全黨全社會都要關心青少年的成長。已經60歲的于藍受命組建北京兒童電影制片廠并成為首任廠長。 談起自己當廠長的經歷,于藍說,“我之前沒做過領導工作,我那時就想把大家都團結起來,把大家的工作都安排好?!庇谒{認為,作為一個兒童電影制片廠的廠長,必須完全獻身于兒童電影事業。 盡管人生已經邁入花甲之年,但她卻讓中國兒童電影升起一輪朝陽。 于藍回憶,兒影廠成立之初條件非常艱苦。剛成立時,廠房設在北影廠傳達室邊一排楊樹后臨時建造的一排極其簡陋的平房,一些拍攝設備和辦公用具都是于藍向廠家打欠條賒賬借來的。 1983年的冬天,于藍在平房辦公時,“辦公室門后的彈簧斷了,那門瞬間彈了回來,夾到了右手的手指?!蔽覀兟犞拘?,她卻輕描淡寫地繼續說著, “到了醫院,醫生說接上斷指康復得20多天。我嫌太長影響工作,就讓他直接縫上傷口算了?!睂诳p合后,于藍便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再艱苦的條件也阻擋不了于藍帶領兒影廠前進的步伐,在于藍任廠長期間,兒影廠給全國人民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四個小伙伴》獲1982年第12屆季福尼國際青少年電影節最佳榮譽獎、共和國總統銀質獎章;《應聲阿哥》獲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獎兒童故事片獎;《少年彭德懷》獲1986年第6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 于藍及其帶領的兒影廠如同路燈一般照亮了兒童電影前進的道路,經過了徹夜的努力,才無愧地領受一縷晨光的撫慰。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