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綠富同興畫卷在沙海中鋪展——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紀實 這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生態科技中心展覽館保存的20世紀90年代杭錦旗人民修建“錫烏”穿沙公路的照片(翻拍照片)。
在庫布其沙漠中的白土梁林場沙棘林內,林場管理員鄧勝利展示沙棘樹剪枝育苗技術(8月1日攝)。當地通過種植沙棘,既解決了荒漠化問題,又幫助農牧民增收,實現了生態和經濟雙重效益。新華社記者張善臣 攝 億利集團的前身杭錦旗鹽場位于庫布其沙漠南緣,是旗里唯一的工業企業,距最近的火車站不到70公里,卻被大漠擋道,外運產品需繞路350公里,每噸鹽的運輸成本增加幾十元,連年虧損。 為了生存和發展,鹽場職工全員參與修路植樹,出工出資,擔重擔、沖在前。 歷時3年,全旗10余萬干部群眾組織7次萬人大會戰,打通第一條縱貫南北、長達115公里的穿沙公路。 公路在延伸,綠色在鋪展,大漠深處筑起一道“綠色長城”。 路打通了,困難踩在腳下。庫布其人從此突破了心靈羈絆,樹立起敢想敢干、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堅定信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庫布其沙漠治理進入新階段,呈現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向遠沙大沙“硬骨頭”挺進,向綠色高質高效轉變,把生態治理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政策千鈞力 群眾勇探索 黨和政府主導,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庫布其探索出政府政策性支持、企業產業化投資、群眾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性支撐的庫布其治沙模式。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