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綠富同興畫卷在沙海中鋪展——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紀實 這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生態科技中心展覽館保存的20世紀90年代杭錦旗人民修建“錫烏”穿沙公路的照片(翻拍照片)。
工人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木古龍產業園區為蔬菜除草(8月1日攝)。該地示范發展沙漠節水現代農業,增加了農牧民收入。新華社記者劉磊 攝 人類與荒漠化的斗爭,注定是一場持久戰。 傳統方式治沙,規模小、力量散、見效慢,庫布其沙漠治理曾一度陷入“治理——惡化——再治理——再惡化”的怪圈。 1998年以來,國家相繼實施天保工程、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庫布其沙漠治理進入點面結合、遍地開花的新時期。 近20年,國家在杭錦旗投入生態建設資金15億元,占總投入80%;在達拉特旗投入生態建設資金超過13億元,占總投入70%以上,全面改善了當地生態面貌。 在達拉特旗,有8條流經庫布其沙漠的季節性河槽,當地俗稱“孔兌”。每年夏秋季,雨水裹挾著上億噸的泥沙涌入黃河。 第二大孔兌罕臺川流域,運用世行貸款、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工程資金,20多年持續治理,裸露的地表披上綠裝。其他孔兌也像罕臺川一樣,植被恢復,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黨和政府的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奠定了治沙工程的堅實基礎,堅定了人們治沙的信心。 達拉特旗農民李布和弟兄3人,早年因沙害遠走他鄉。新世紀初,當地政府出臺治沙扶持政策,事業有成的三兄弟又回到了闊別10多年的家鄉,投資4億多元,在銀肯塔拉承包沙地10萬畝,治沙發展生態旅游。 三兄弟一度被鄉親們稱為“傻子”,李布和卻信心十足:“政府給我們投了六七千萬元,有了這個墊底,我堅信一定能成功。” 今天,4萬多畝沙漠完成了治理,銀肯塔拉生態景區遠近聞名,年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