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庫布其沙漠中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響沙灣景區的沙地上蕩秋千(7月31日攝)。依托庫布其沙漠特有的自然風光和多年生態建設的成果,當地建成響沙灣、七星湖、恩格貝等生態旅游景區。近十年來,鄂爾多斯市生態旅游景區累計接待游客近1000萬人次,實現收入24.6億元。新華社記者張善臣 攝 達拉特旗官井村是有名的“窮沙窩子”,每個村民都吃過草籽面窩頭。如今,沙地變成了良田。去年以來,兩家企業看中這里的發展前景,投資2億多元,養殖奶牛5000多頭。2013年,村民們組建林業專業合作社,統一生產、銷售沙柳苗條,去年收入120多萬元,全村人均收入1.2萬元,成了小康村。 2012年以來,杭錦旗有近3萬人口脫貧,全旗農牧民人均年收入從1998年不到3000元,增長到2017年的1.6萬元。2018年7月,一舉摘掉貧困縣帽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庫布其人從單純的生態建設,向生態建設、生態經濟發展并舉轉型,不斷探索“點沙成金”、綠富同興的奧秘。 庫布其沙漠東北邊緣的風水梁,曾是起伏的沙海,53平方公里范圍內沒有一戶人家。2005年,東達集團在這里推沙丘,打深井,栽樹木,建工廠。如今,綠樹縈繞,成為“生態小鎮”。 用沙柳等枝干生產人造板,下腳料種食用菌;用檸條等灌木枝葉生產飼料,養殖獺兔;用獺兔屠宰下腳料飼養狐貍、貂,下游發展起肉食、皮草加工項目。目前,風水梁進駐企業30余家,直接吸納1000多名農牧民就業,帶動3000多養殖戶。 治沙,用沙,把沙地變寶地。 61歲的白音道爾計是杭錦旗沙日召嘎查的牧民,他家種植了7000畝甘草,每隔5年采挖一次,每次能收入四五十萬元。“現在的生活真是沒得說。”白音道爾計說。 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綠了黃沙,興了產業,富了百姓,庫布其人在茫茫沙海里書寫著綠富同興的故事。 人沙和諧奏新曲 “中國智慧”成典范 從為沙所困到艱苦治沙,再到富美田園,庫布其鋪展出一幅綠富同興、人沙和諧的美好畫卷,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