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暑假里,“游學”日漸成為不少中小學生的熱門選擇。游學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對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積極作用;游學熱,也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體現。與此同時,游學產品價格、項目內容、安全保障等方面問題,也日益受到人們關注。 日前,一則網文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杭州的孫女士這個暑假花了三個月工資,讓讀小學六年級的兒子參加學校組織的游學活動。因為她得知,小學6年里,全班只有她兒子一個人沒出過國。 近些年,隨著游學成為一個熱門的假期項目,讓不讓孩子去游學,甚至去不去國外游學,成為不少父母面臨的新選擇。 游學成為不少中小學生假期生活選擇,參與學生呈低齡化趨勢 北京市民劉先生,也遇到了相同的煩惱。“孩子說,隔壁雯雯暑假去了日本游學,同班的淘淘去了歐洲,而他只去了張家口姥姥家玩兒……”劉先生很無奈,動輒三四萬元的團費,對他來說不是小數目,但看著渴望出國游學的兒子,他只好保證:“明年暑假一定讓你出國游學!” 天津的李女士,兒子讀六年級,今年暑假去了澳洲游學。從三年級開始,幾乎每個假期,兒子都要參加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孩子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也提升了團隊意識和自理能力。”李女士說,只要在家庭經濟條件能承受范圍內,她都會支持孩子多出去開闊眼界。 近幾年,去國內外各地“游學”或曰“研學旅行”日益流行。打開某知名旅行社網站可以發現,“游學”和“跟團游”“自由行”等旅游項目并列,被單設為一個欄目。“英國劍橋牛津15天夏令營”“呼倫貝爾7天6夜親子營”“游學類清北名師夏令營”……100多項在售的國內外各類游學產品五花八門,產品來自20多家不同的機構。 記者致電某著名教育培訓機構咨詢暑期境外游學項目,客服人員說:“因為人員爆滿,暑假所有境外游學項目均已售罄。”瀏覽其網站,“‘十一’游學早規劃,親子同行共成長”的廣告已經在首頁掛載。 “我國現有K12階段(即幼兒園—12年級)人數約1.8億,游學、夏令營參與比例預計在5%左右,近1000萬人次。預計三年內,參與比例有望達到10%以上,前景廣闊。”攜程旅游日前發布的《2017—2018年度中國游學旅行報告》稱,“越來越多中國家庭青睞去國外參加游學、營地類旅游,2018年預計規模達到100萬人次,收入超過300億元。”報告還指出,“游學業務以每年超過100%的速度成長。”同時,價格更親民的國內游學的增長率是出境游的2倍以上,達到120%,人均團費在4200元左右。 “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游學,孩子的年齡都向低齡化發展。”攜程游學平臺負責人張潔說,“用戶數據顯示,2017—2018年度,用戶初次體驗海外游學平均年齡在12.1歲,初次體驗國內游學產品平均年齡在8.8歲。相比2015—2016年度分別下降0.8歲和1.2歲。” 游學能增長見聞、提高素質、激發志向,但應理性對待,避免跟風攀比 “當然要肯定游學活動的合理性。”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洪明看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傳統,讓孩子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自然,是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學校課堂的有益補充。 “去年參加山區體驗夏令營,我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更理解父母的辛苦,也學會了感恩、不怕困難的生活態度。”北京孩子小趙說。 “我們游覽了故宮、長城,坐了高鐵、地鐵,參觀了北大、清華……太棒了!我以后也要到北京上大學!”正在清華校園里參觀的河南農村小學生豆豆,提起北京之行贊不絕口。 “總的來說,游學是一件好事。參觀革命圣地或者歷史文化古跡,能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祖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能了解異域文化、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到野外接受生存訓練,能夠強健體魄、增強團隊協作意識……”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從國際經驗來看,游學對大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旅游來增長見聞、提高素質很有效果。 “游學對于中小學生的成長來說,不僅僅是增長見識而已。”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盧曉東認為,“我們在研究中注意到,變化的環境能夠給孩子腦部細胞帶來刺激,提高其思維能力。”盧曉東說,游學還有助于啟發某種志向,“比如,參加北大清華游、哈佛耶魯游,在厚重、悠久的校園里,孩子能夠隱約地生出某種志向,產生對文明、知識的崇拜,這極有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當然,游學熱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規范的現象,同樣值得關注。“有些機構發展研學旅游,過于強調經濟導向、旅游線路安排,對游學過程中教育、科技、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視程度相對比較薄弱。”戴斌舉例說,到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游學,并不只是看看而已。要想達到預期效果,必須對組織者和接待人員有相應的要求。孩子們去看一個科技館,是走馬觀花地看,還是請專業的科普人士做講解,差別很大。他認為,“在這些方面,游學項目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同時,游學熱之中還有盲目攀比的情況:別人家的孩子去國外,自己也得去;別人去遠程,自己也得去;別人坐飛機,自己也要坐飛機……“這樣的攀比會加重家庭的負擔。”戴斌建議,“整個社會,包括旅行社和家長、孩子,都應對游學有一個客觀理性的態度,因人而異、不應跟風攀比。” 建議制定行業標準、嚴格資質管理、加強立法規范等,為游學織密“安全網” “我們孩子去年報團參加國外游學,‘游’得太多,‘學’得太少,兩周的行程,走馬觀花,幾乎是名校‘一日游’。孩子疲憊不堪,收獲也有限,但價格不菲。”一位家長吐槽。 “組織游學的機構太多:公私立學校、教育培訓機構、旅行社、留學中介機構、專職游學機構、網絡電商平臺……各種各樣,也不知道這些機構到底有沒有資質,安全性如何?”一位正為孩子挑選游學項目的家長困惑不已。 的確,游學不同于普通的旅游產品。目前,行業門檻較低,缺乏規范和標準,游學組織機構、從業人員的資質都缺乏審核。 “首先,要制定相應的標準。”戴斌說,教育部等11部門曾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美中不足,這只是個政策性文件。研學旅游究竟怎樣設置內容,收費標準如何,如何保障安全?都應該有相應的規范,最好能夠出臺國家標準。 “其次,既要發揮市場的作用,同時對于游學的組織者,應該由教育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規范管理。”戴斌建議,最好出臺具備資質機構的正面清單,對于不能夠按標準來執行的組織者,實現負面清單制度。 “加強監管部門的國際合作,同樣非常重要。”戴斌認為,越來越多的學生到境外去游學,家長最為擔心的是品質和安全問題,加強國際監管合作,能更好地為學生游學織密“安全網”。 洪明則補充說,“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對機構資質、服務規范等內容進行明確規定,確保對研學旅行的監管有法可依。” |
相關閱讀:
- [ 08-09]海外游學不是必選項
- [ 08-07]規范游學,畫好課業延長線
- [ 08-07]12歲中國女孩游學脫團 律師:有偷渡嫌疑但不違法
- [ 08-06]家長擔心美國不安全?赴美中國游學團銳減至少10%
- [ 08-06]化解游學弊端,學界和教育界應“聯姻”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