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11日電(記者丁銘、劉懿德)11日傍晚,隨著太陽上半區一點點被黑影遮蓋,顏毅華仔細地盯著電腦屏幕顯示的圖像和讀數。此時此刻,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的拋物面天線遙指西方,把中心對準太陽,密切跟蹤接收來自太陽的射電輻射。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草原“天眼”觀測日食活動。 “通過明安圖射電頻譜日像儀的天線,我們在這次日偏食過程中能觀測到太陽射電流量的變化,可據此推斷太陽射電輻射的空間分布。”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太陽與日球分會主席、中科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顏毅華說。 明安圖射電頻譜日像儀由100面拋物面天線組成,是國際一流的太陽射電望遠鏡,被稱為“中國草原‘天眼’”。顏毅華是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這是草原“天眼”2013年建成運行以來首次觀測日食活動。顏毅華說,盡管這是一次日偏食,但仍能獲得一系列研究太陽活動的基礎數據。 “草原‘天眼’本身是具有成像能力的,但我們在此次日偏食過程中,既進行了成像觀測,也進行了傳統的不能成像的單天線觀測。”顏毅華說,通過兩種不同的觀測方式進行數據比對,能夠進一步檢驗單天線觀測方式進行空間分辨觀測的可靠性。 顏毅華表示,他的團隊曾于2008年、2009年分別在甘肅、浙江進行過日全食射電觀測。“即便是通常所說的日全食,在射電觀測中也表現為環食的形態。”顏毅華說,這是因為月球陰影遮擋區域以外,仍有太陽射電輻射能被觀測到。 由于有過日全食射電觀測的基礎和經驗,此次日偏食觀測進展順利。顏毅華說,他的團隊會進一步分析研究有關數據,不斷提升設備性能,通過太陽射電觀測更好地研究太陽活動規律,造福人類造福地球。 據介紹,太陽的劇烈爆發活動可引發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能對航天、衛星通信、導航、電網運行等高技術系統和設備造成損害。由于地球大氣對來自太陽的射電輻射近似透明,因此地基射電望遠鏡是研究太陽活動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
相關閱讀:
- [ 08-09]11日天宇上演“天狗咬日” 天文專家揭秘日食“如何發生?有何特點?有啥規律?”
- [ 08-07]今年中國唯一一次可觀日食11日傍晚上演
- [ 08-02]精彩天象將在八月接連上演 北方地區重逢日食
- [ 09-15]坐專機看日食?美財長還想坐軍機度蜜月呢!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